楊黛瑩
台語說「巷仔內」,語意裡往往含有「內行」的稱讚之意;「你是住『巷仔內』的喔!」如果被人這麼說,就等於被認同為深諳箇中事理或真正底蘊的內行人。日本京都小巷弄多,眾人於阡陌縱橫間百轉千迴,但因為出落得井然有條,人不易於其間迷途,倒是容易對巷裡的靜謐風光持有一份迷戀。
天生方向感不好的我,每回在京都巷弄裡鑽進鑽出,總能安然往返心之所嚮的處所。旅途中,不論天色如何變化,如何早出或晚歸,我始終沒在京都的巷仔內,把自己倉皇地弄丟過,甚是萬幸,回想起來也是一種神奇的緣分。深秋赴京都,選擇下榻以百年古町家改造成的一間民宿。這樣的老屋幾乎不蓋在大馬路上,而是低調座落在曲折的小巷弄間。我們一手握著手機猛盯Google Map,另一手拉著沉甸甸的行李箱,遁入一條又一條的窄巷,一個彎接著一個彎地轉,巷弄兩邊並無騎樓,所以只能別無選擇地緊挨每家每戶的門口與牆邊行走,行李箱輪子沿途喀啦、喀啦地作響…… Google Map的指標穩健地前進著,但我們沿途發出的聲響在古樸幽靜的巷仔內,已然奏出了不和諧的高調,我不免越走越難為情。距離大隱於「巷」的民宿,究竟還得走上多遠?
「我們會不會太吵?」我邊走邊對旅伴怯懦地問。
「除非把行李箱騰空舉起來走,才會完全無聲。住戶們,對不起啊。」方向感較佳的旅伴走在我前方,回首微笑對我如此答覆。
高齡破百、迸發思古之幽情的老房子,是我們在京都遮風避雨、紓解旅途勞累的「家」,民宿裡的休憩時光,總是安靜閒適,因為它所在位置太隱密,想被驚擾,極有難度。那趟京都,天天都是晴日。每朝步出民宿門口時,目光所及的第一眼景象,極其單純──藍天、晴光、少有人車來往的巷仔內。民宿門口對面是一棟外觀陳舊的工廠,木造廠房,工廠大門是斑駁的兩扇大木片,好幾天經過它,這廠房一貫地靜悄悄,似乎不再運作。整棟工廠活像一篇超時空的都市傳奇,從昭和早期走出來站在二十一世紀似的。巷仔內的生活情景,讓我以為,我該是一腳踏入了我所不曾參與,只能光憑想像或翻找史料去追溯的舊時空。走出巷弄,搭上公車打開手機地圖的當下,卻又瞬間明瞭此刻的我的確置身於不斷翻轉的新時代。我在新與舊之間輕快徘徊,彷彿隨時作著時空旅人般的夢,就在老巷弄間轉身、穿梭的,時時刻刻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