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啟惠神隱落跑,創下中研院有史以來從沒有的紀錄。身為院長竟像小賊般縮頭縮腦,讓人拍案驚奇,可以寫新版《儒林外史》了。
翁案的效應除了使中研院蒙羞、重創生技產業、給全體國人一個壞榜樣之外,較嚴重的還有衝擊到即將上任的蔡英文當局,減損蔡政權的正當性和權威性。
翁2006年獲陳水扁任命為中研院第9任院長,後來翁連任則是由馬任命。藍營罵扁、綠營罵馬,其實都沒必要。以翁當時在國際上的學術地位,誰選他當院長都是睿智且正確的。民進黨昨天發表聲明指出,翁啟惠當年被提名中研院長與民進黨無關。那麼當時阿扁一定不是民進黨。
地位崇高的人,要負的責任不只守法,更要注意道德與倫理,人品重要性高於一切,高於學術地位、高於守法、高於名氣財富,就算他已獲得諾貝爾獎,在人品上失格也得不到尊敬。
中研院新院長出缺,總統有權任命院長,但馬總統卸任在即,原則上不該再任命重大人事;可等蔡英文上任後任命。經過翁案,民眾對中研院的人事開始產生參與的興趣,也希望過程透明。以往總統可以關起門來選院長的時代過去了,民意伸展到全國最高的象牙塔內,也許是翁啟惠無心插柳的貢獻吧。
需文藝復興式領導
院士們對新院長的期許是:兼具理工、人文素養、有學者風骨、不向政治低頭、不把錢看得太重。這些都很對,其中兼具理工與人文素養應是最關鍵的條件。但是台灣的大學和歐美的不同,太急功近利,太早把理工與人文分家,使得理工科學生欠缺人文素養;人文科學生對自然科學鴨子聽雷,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全貌沒有理解,只懂得自己選擇的部分。這種對人類文明認識殘缺、零件化的了解,是台灣沒有思想家、沒有哲學家、沒有大師級學者的主因。
直白說,台灣需要「文藝復興人」那樣的學者來領導中研院。15世紀興起的文藝復興式的知識份子,是科學、天文、哲學、神學、工藝、歷史、文學、藝術都淵博的學者,達文西就是例子,胡適算半個。這樣的知識人方能讓中研院蓬勃、平衡地發展,並引領全國博學的風潮。可是我們的文藝復興人何處可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