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3/2016

社會安全網如何「補破網」?

姚卿騰

台北市內湖4歲女童慘遭兇嫌持刀砍死,引起社會公憤。殺童案引發社會大眾對於支持死刑或廢除死刑的爭論,對於有病識感努力康復的精神疾病者再次以「不定時炸彈」進行標籤化、污名化,復仇與情緒化的歸因,以及社會排除與隔離的立場主張。上述的言論與受害者家屬發表聲明希望藉由此件事件盼望能引發社會一些正向價值回應,擊碎社會冷漠與對立的關係,而非模糊此事背後應該實際解決問題的呼籲,實則完全背道而馳。在台灣類似事件在新聞熱潮過後,實際問題經常沒有獲得妥善的解決,受害女童的犧牲與母親誠摯的呼籲,隨著時間消逝逐漸被這個社會淡忘。

事件發生後,衛生福利部隨即宣示將有酒癮、毒癮問題及高度自殺風險三類個案列為強制就醫的範圍,若醫療院所判斷尚未達到強制就醫標準,則列為追蹤對象處理。部份學者專家、政治人物則提出加強建構社會安全網的概念,對於藥毒癮者出獄後與無病識感的社區精神個案進行社會控制、透過警方、醫療、社工專業人員的介入,觀護人與更生系統的追蹤,或是村里幹事化身社區巡守員的措施。上述策略論點方向正確,但身為一個長期投入社區心理衛生、身心障礙者研究與實務的工作者,則發現在實際執行面上存在著若干盲點與需要探討的問題。

首先,類似事件一再發生於社會時,政府衛生部門總是提出後送醫療院所的措施,可是當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後回歸家庭、社區時,卻面臨社區照顧與支持系統資源配置的缺乏,基層第一線處遇人員則負荷上百個案量的無奈,政策在乎追蹤案量的高數據,而無視於實際訪視工作的落實,以及個案家庭系統喪失功能狀態的深層解決,往往造成個案反覆進出醫療系統之中,這與政府長期不適當的心理衛生資源分配有關,重視精神醫療病床資源配置,輕忽社區照顧資源與支持系統的建置有關。再者強化社區安全網的概念則需要警政、衛生、社福、司法、法務等單位緊密聯結相互合作,實際現場卻發現部門之間本位主義作祟,合作整合與服務提供之間的困境。舉例來說,精神疾病、藥毒癮、心智障礙個案,需要心理衛生、社會福利、更生保護系統間的緊密合作,但衛生單位依精神衛生法,社政單位依身心障礙者保護法,司法單位則依更生保護法,各單位服務範圍又依財源不同而劃分,同時在無一套連貫的個案管理資訊系統下,組織間的服務往往是零散破碎與分歧的,不僅造成相關的資源的無法有效整合,而且往往發生事情時就發生「互踢皮球」的現象,故政府討論實際對策時,應思考的是社區資源、人力的充足性、服務措施應以個案為中心,以及服務的完整性,讓各部門間負連帶的負責,透過跨部門間的預算處理,以專案處理方式破除本位的迷思。

第三目前許多藥毒癮更生人,多因吸食毒品關係,引發大腦生理性病變,進而成為精神疾病或身心障礙者,雖然法務部捐助成立更生保護會系統,來處理藥毒癮更生人回歸社會問題,但這群犯罪的藥毒癮者常是非志願性個案,更生保護系統在無強制性法源依據下,透過間接取得的個人資料經常是虛假資料,加上各縣市更生保護會矯治人力個位數,仰賴志工輔導措施等困境下,往往就將上述藥毒癮犯罪者通報或轉介各縣市衛生單位毒品危害防制中心或社會局身心障礙轉銜中心,上述被轉介的單位在案量、人力無法負荷,個案資料不正確下,追蹤機制根本無法落實,故本件事情的發生,司法、法務體系亦應被究責,長期以來忽視藥毒癮更生人回歸社會、社區資源的配置與投入,導致社會邊緣人的產生。

類似的案件一再的在社會發生,這個長期殘破的社區安全網政府到底何時願意投入社會資源「補破網」呢?事件發生後政府常宣示要各部會擬定因應策略,或是召集無在實務現場的專家學者召開一場又一場的研討會議,衛生福利部無視於實際系統中社區心理衛生、照顧相關人力缺乏與資源投入配置的老問題,藥毒癮者警政、司法、法務體系的應可為而不作為,政府各部門間服務的零散無整合,導致社會安全網充斥著千瘡百孔的破洞,讓社會中無辜的人失去生命,更讓這個社會充滿對立與瀰漫著不安的氛圍,故政府對於社會安全網補破網的責任責無旁貸,讓小燈泡母親的呼籲有著更正向的發酵,讓我們的孩子有個安全成長的環境。

(作者為精神健康基金會嘉義分會執行長、嘉義縣老人長期照顧協會理事長,長期投入精神健康、身心障礙者社會服務與研究工作,執業社會工作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