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哲昨天認翁應辭職配合調查,但是馬又不處理。怪的是,抓禿鷹的行動,突然叫停,到底曾銘宗「下面沒有了」的癥結在哪裡?是否與國民黨大金主有關,各方議論紛,並使翁辭與不辭,留下諸多疑惑(何以馬不處理?是否繼續讓他面對國會討打,增加社會負面形象,或讓蔡、翁之間持續受到社會或媒體關注,不利民進黨新政府等)。
然究竟是否由馬圈定中研院新院長?並不清楚,但此涉及未來五年(院長任期五年,得連任一次)中研院的定位與走向,如果不公開討論,十分可惜;因為若仍照目前停留產官學糾葛不清層次,或如「中研院科技移轉利益揭露表」模式,將徒增所謂產官學合作的「利益迴避」困擾,則有礙中研院的國家最高機構形象和發展。
簡言之,中研院應著重提高台灣在國際學術發展的地位層次(不必、也不須言「利」,就是不斷做研究創新,建立清新形象),類如產官學實務合作層次,宜交由經濟部、科學部、大學、企業等層級推動,因為學術研究是須賴長期扎根的大事,無法短期奏效,應由國家投資。像美國的國家科學發展基金會(NSF)的模式,扮演總統的諮詢顧問,和國家學術指導的領袖角色。吾人亦可「以敵為師」參考中國國家科學院的模式,像著名的「三錢」(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就是土生土長直接帶動航太、核武、飛彈發展的科學家,諸如國防、經濟等部會或產業部門、相關大學等,則是配合研發需求,作支援實務性的工作。
儘管社會未必了解中研院「象牙塔」的重要性,但總統不能沒有國家學術發展的認知,以及高瞻遠矚的格局和擘劃;像人類的登月成功,就是由一群長期默默耕耘的科學家,所創造出來的重大研究成果,今天的手機、平板、電腦等產品的普及進步,莫不賴航太科技研發的基礎,得以產製廣泛應用,造福人群。
是以中研院的定位和組織改造絕不能漠視,任其故步自封,抱殘守缺,而此實攸關台灣未來的願景和發展,並在此呼籲新國會(像黃國昌、徐永明等出身中研院者),能嚴肅看待,認真檢視探討和監督,才是正辦!
呂政儒(曾任大學教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