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2012

第三次工業革命拯救歐洲?

5月15日被認為拯救歐洲的轉折點。這一天,法國愛麗舍宮迎來新總統奧朗德。在就職後數小時,奧朗德便出訪德國會見默克爾。自此,應對經濟危機的兩種不同思路首次正面碰撞——緊縮還是增長,成了一個關鍵選擇。

默克爾與法國前總統薩科齊理念一致:應對危機,首先要緊縮財政。但奧朗德卻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另外一種思路——靠增長戰勝經濟危機,用中國俗話說就是“錢是掙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剛爆發時,人們對這場危機的認識遠沒有現在這麼清晰深刻,大家採取以史為鑒的方法。工業革命以來,戰勝經濟危機的方法很多,包括緊縮財政、推動消費、開拓新的市場、投資拉動和調整勞資關係等,但最根本的,還是科技創新——以電氣革命為核心的第二次技術革命,使世界擺脫了1857年爆發的世界經濟危機;以電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術突破為標志的第三次技術革命戰勝了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包括網際網路在內的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新型材料等新一輪科技革命幫助全球渡過了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經濟危機。

科技創新能夠帶來產業革命,繼而創造大量的新經濟增長點和新就業崗位,汽車、能源、航空、信息等各產業的誕生都大大推動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為最終戰勝經濟危機做出了重大貢獻。

歷史的輪回告訴我們,重大科技創新往往是經濟危機催生的。原因何在?因為在經濟危機時,社會更加迫切地需要科技創新,背水一戰,催生新技術從而形成新的支柱產業。回到現在,自金融危機波及歐洲後,歐洲經濟漸呈頹態,至2012年經濟預計負增長。盡管歐盟一直聲稱採取穩定和增長兩大措施,但在過去4年中基本以穩定為主。

今年,反對緊縮的呼聲越來越高,人們認為僅靠緊縮會將歐洲經濟帶入死胡同,以增長應對危機才是硬道理。5月28-29日召開的歐盟峰會將主要議題定為增長,要求各國提出自己的增長計劃。

怎樣促增長,歐盟的意見正趨于統一,即注重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制造業,正是歐盟在科技創新領域的突破口。歐盟委員會副主席負責工業和企業事務的委員安東尼奧 塔加尼(Antonio Tajani)5月8日在歐洲議會上很直白地說:歐洲需要第三次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概念由美國未來學家傑瑞米 裏夫金等人最早提出。今年2月,裏夫金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認為,2008年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走向終結。為了救助這次經濟危機,需要新的模式和能源通信之間的新交匯。這次將是新能源和網際網路之間的結合。今年4月21日,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發表封面文章指出,第三次工業革命已經來到。制造業正在走向數字化,新軟件、新工藝、機器人和網絡服務在逐步普及,這些技術使制造業和服務業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

盡管關于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概念尚存爭論,但新能源技術特別是綠色能源技術、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新材料技術特別是節能環保材料技術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支柱。

深陷泥潭,歐盟愈加對制造業科技創新寄予期望。2011年10月14日,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報要求著重制造業科技創新,提高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復蘇。公告指出,歐盟75%的出口額來自制造業領域的公司,這些公司的研發投入佔整個工業研發投入的80%。如何扶持制造業科技創新?歐盟要求改善企業運營環境,減少企業的行政負擔;發揮歐盟統一市場的優勢,創新服務方式,減少企業運營成本;扶植中小企業,特別是在金融方面給予其幫助。

另外,歐盟提出調整經濟結構,向創新型知識經濟轉型;研發環保技術,促進資源節約型經濟增長。歐盟篩選出幾大重點領域,包括電動汽車、航空工業、機器人、納米技術、先進材料技術和工業用生物技術等。這些高潛力技術未來的市場規模巨大,可創造大量工作崗位。

推動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必不可少。2011年底提出有關制定實施風險投資計劃的建議;2012年,消除在全歐盟開展風險投資的法律和管理障礙;2013年以後,將在歐盟層面上啟用新一代金融工具,以吸引更多的私人資本進入科技創新領域。

不過,目前歐元區及其重要成員國的制造業全面陷入萎縮狀態。今年4月,歐元區制造業PMI終值為45.9,創2009年6月以來最低,其中制造業強國德國這一指標為46.2,為2009年7月以來最低。

第三次工業革命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並展開激烈的競爭。在先進制造業領域,歐盟具有傳統優勢,但其劣勢除了債務危機之外,還存在研發投入不足和教育水平不高的痼疾。歐盟研發投入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不足2%;25-34歲的人群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不足1/3,美國和日本的這一比例分別為40%和50%。

在爭論了4年之後,歐盟選擇了科技創新特別是制造業科技創新應對危機。如果歐盟決心加強政治執行力,改變好逸惡勞的風氣,就能夠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機遇,戰勝危機,重振經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