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2013
「豎仔」考
南方朔
近年來,我已形成一種知識習慣,只讀中文的古代書,只讀西方最近的書。中文的古書,是學問的開始,樸實而深刻;西方人能與時俱進,說是能開創新的視野。最新的書當然要讀,中文古書裡「周禮」就是本我常翻的書,它有助於人們瞭解遠古周代的各種社會角色。
「周禮」卷七寫道:「內豎掌內外之通令,凡小事。」根據漢代鄭玄的注,唐代賈公彥的疏,它的意思是在說,以前王室有一種角色,叫做「內豎」,它都是找一些小孩,跑裡跑外傳送消息命令和打雜,這些小孩因為年紀小,人們對他們也不會要求太多,他們跑來跑去辦事才快速方便。
周代的「內豎」,就是後來罵人「佞豎」和「宦豎」的起源。台灣的閩南語,乃是漢語裡保存古語古詞古腔最多的語種之一,「豎仔」這個名詞就是古漢語的保存至今。當一個人幼稚不成材,年紀老大卻還不懂道理像個笨孩子,人們都可用「豎仔」論之。小時候我在台南長大,那個時代的「豎仔」,有了一種新意,如果一個小幫派自己這邊人多,別人落了單,他們就狠狠的欺侮對方,但萬一對方的兄弟跑來,他們人多了,這些人就腳底抹油急忙落跑。對這種仗勢欺人,勢不好就落跑的人,台南人就會說他們是「豎仔」;台南人的這種定義,幾乎已成了現在的標準定義。
現在這個標準定義的例子又再出現了,馬鬥王,由於勢大人多,真是鬥得十分來勁;但「九二九」國民黨「十九全會」,全台四十幾個社會運動團體發起圍馬行動,宣稱至少會百十萬之眾,這是別人人多,於是國民黨在最後關頭的五天前,即九月廿四日緊急決定延期改地。對一個百年老黨,全代會是何等重要的大會,而今卻怕到緊急喊卡,既需延期,又要改地,落跑的速度真是敏捷,套句「馬氏語法」,這不是「豎仔」,還有什麼是「豎仔」!
「豎仔」這種古語,只在灣留存,其他地區與它意義相近的詞,大概只有廣東四川的「孬」這個詞,它讀為Nao,「孬種」、「小孬孬」它的意思和「豎仔」接近,不好合為「孬」,這個民間的俗字,可是古代庶民其實是很會造字的。
漢語有「豎仔」,西方好像並沒有相應的字,但卻有一個更概括性的詞,它就是「懦夫」(Cowart),仗勢欺人,苗頭一不對,就急忙落跑,當然是「儒夫」行徑。當年莎士比亞在「凱撒大帝」就寫道:「懦夫在他真死以前會死很多次。」懦夫是雖生猶死!
「豎仔」一看苗頭不對就急忙落跑,只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只要廟在,他欺侮過的人就會如影隨形,追到天涯海角。於是我就想到一則古代智慧:「既然怕事,就不要處事。」「豎仔」會下場不好,其實還是多行不義造成的自斃!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