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2013
知識不是點綴
英國《金融時報》或許是多年來在牛津大學(Oxford)課堂上挑戰學生的結果,我的朋友有時說我是“耳根硬”的人——即便是對有板有眼的關於母性和蘋果派的論點,我也總喜歡指出其中的弱點。所以,要我在離開一場辯論時覺得雙方的觀點都有點道理,是一件不尋常的事。
但這是上周我對在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資本主義與社會中心(Center on Capitalism and Society)舉行的一場討論的反應。兩位主角都是伊利諾斯州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教授。一位是以對科技未來持悲觀態度著稱的羅伯特•戈登(Robert Gordon)。另一位是知名的現代科技經濟歷史學家喬爾•莫凱爾(Joel Mokyr)。
戈登教授辯稱,從1870年到1970年的一個世紀,科技進步的步伐前所未有,可能再也不會重現。幾項變革性技術同時出現:電力、機動化運輸、水管和下水道設施。
想象這樣一個世界:大型工廠之外的唯一動力是由人力和畜力提供的。在這個世界中,人造燈光成本高,質量差。在這個世界里,多數人的一生都在出生地周圍幾英里的範圍內度過。婦女大部分時間不得不用在繁瑣的家務活上:挑水擔水,給家裡燒火取暖做飯,裁衣縫補浣洗。這便是科技和工業革命之前多數人的生活方式。如今在地球的很多角落,人們仍這樣生活。
戈登教授辯稱,我們將再也看不到這樣的變革了。自1970年以來,一類技術取得了戲劇化進步——計算機、電子技術和IT。但在其他多數工業應用科學領域——材料、藥理學、燃料和電力、運輸——翻天覆地的創新已讓位於漸進式改進。我飛越大西洋時乘坐的747飛機,仍能看出來與我40年前首次飛越大西洋時所乘坐的飛機沒什麽不同。而再把時鐘倒撥40年的話,商業飛行幾乎不存在。再往前40年,偉大的科學家開爾文勛爵(Lord Kelvin)聲稱,載人飛行是不可能的。
辯論的另一方莫凱爾教授強調了人類未來知識的局限。全新科技的本質意味著,預見到這種科技,就等於在發明它們的道路上走了很長一段路。莫凱爾教授引用歷史學家德里克•普萊斯(Derek Price)和內森•羅森堡(Nathan Rosenberg)的話指出,工業科學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是新穎發現工具的結果:尤其是望遠鏡和顯微鏡。望遠鏡讓我們能夠看到宏觀尺度;顯微鏡則可以看到微觀尺度。誰都沒有預料到這種能力所帶來的知識的廣度和深度。
莫凱爾教授表示,在我們的發現工具之上增添數據處理能力,預示著我們的觀察能力出現了同樣重大的革命,從而能夠開始理解宇宙。CAT掃描儀和巡航導彈這樣簡單的例子表明,電腦與傳感裝置結合起來,發現和執行能力遠遠超出這兩種技術單獨的能力範圍。
知識不只是點綴。當我們把兩套知識結合在一起,我們能夠瞭解的東西也許遠遠超過兩套知識簡單相加之和。這就是為什麽讓人們能夠更容易獲取這種知識的科技進步是如此重要。我們不知道我們將發現什麽,只知道仍有大量知識有待發現。
這兩種對立的立場都頗有說服力。但雙方都同意一個命題:讓當今科技愛好者興奮不已的創新,例如大數據和微型機器人,按歷史標準看都很普通。汽車是變革性的,但無人駕駛汽車只是改進而已。用電線和無線電取代人力信使是革命性的,相比之下,電子郵件和光纜只代表了一小步進步。
莫凱爾教授談到了企業家彼得•蒂爾(Peter Thiel)頗為雄辯的失望之詞:“我們想要能飛行的汽車,結果他們給了我們140個字符的輸入框。”要理解未來,首先要明白我們實際掌握的知識是多麽淺薄,或者說我們所期望瞭解的知識是多麽淺薄。
約翰•凱(John Kay)從1995年開始為英國《金融時報》撰寫經濟和商業的專欄。他曾經任教於倫敦商學院和牛津大學。目前他在倫敦經濟學院擔任訪問學者。他有著非常輝煌的從商經歷,曾經創辦和壯大了一家咨詢公司,然後將其轉售。約翰•凱著述甚豐,其中包括《企業成功的基礎》(Foundations of Corporate Success, 1993)、《市場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Markets, 2003)和近期的《金融投資指南》(The Long and the Short of It: finance and investment for normally intelligent people who are not in the industr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