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2013
探求薪資倒退原因 尋找對策
經濟日報-
今年上半年的實質平均薪資倒退回到16年前1997年的水準,行政院經建會、主計總處,以及行政院院長江宜樺都提出一些理由來說明,但遭到部分勞工團體反嗆政府推託責任。這些理由將會是政府未來研擬對策的依據;所以它們是否正確或恰當,應值得更仔細的分析。
江院長說大家不能只看名目上的薪資數字。由於2001年起法定工時由每周48小時縮減為2周84小時,相當於薪資調升12.5%,2005年7月開始的勞退新制又要企業提撥月薪6%以上的退休金,相當於加薪4%,所以江院長認為若把這兩種變相加薪納入,實質薪資比16年前仍有成長。這項來自經建會的分析,雖然從數字看是正確的,但就政府的責任來看,即有兩個不恰當的地方。
第一個不恰當的地方是由受僱人員生計的角度來看,儘管每小時的實質薪資並未減少,但因為工時減少所以每月的薪資確實減少,政府官員不能不注意每月總收入減少對生計的衝擊,而只強調每小時薪資的上升。
第二個不恰當的地方是,實行那兩種政策之後的兩三年薪資仍在上升,實質薪資的下降主要是發生在2008年之後,亦即那兩項政策施行多年之後,所以近年薪資的下降並不宜歸因於那兩項政策。民進黨8月舉辦八年執政檢討會時,即指出其執政八年薪資是上升的,而考慮工時政策後,時薪更提高達13.32%,若再考慮勞退新制,有些人可能提高達20%,相對比較,近五年實質薪資則下降了3.21%。在民進黨已有如此清楚分析之後,經建會在9月間和江院長近日沿用同樣的理由來為薪資問題辯護,而略去近五年實質薪資卻是下降的情況,恐有誤導人民之嫌。
主計總處補充經建會的分析說,經濟成長不如以往,產業附加價值率低,以及勞動市場全球化才是薪資不漲的主因。江院長也說要訂定完整的產業政策來創造就業機會以提升薪資水準。這是比較正確的主張,但政府似仍未充分瞭解其中的影響機制。
主計總處說的前兩個原因其實也是第三個原因所造成。主計總處正確指出中國大陸和東南亞釋出龐大低工資勞動力,而抑制其他各國的工資,我國和中國大陸經貿關係密切,因此所受影響較其他國家大。這影響主要乃是透過產品被低工資國家替代及產業外移而實現,因此其過程中就會出現產品售價和附加價值下降、以及生產和經濟成長率低落的現象。所以歸根究柢,全球化帶來的低工資國家競爭才是根本原因。
江院長所說的創造附加價值雖是正確的方向,卻是針對薪資下降過程中的現象而非根本原因,因此其具體政策可能無法正確解決根本問題。正確的具體政策其實早就有了。13年前經建會就曾指出,在全球化之下,只要低工資國家會生產的東西我們就很難和他們競爭,因此我們發展別人沒有的知識來擺脫低工資的競爭,以避免工資被拉下去。只要好好落實當年提出之知識經濟發展方案的精神,多生產別人不會生產的東西,售價自然不會一直被往下拉,附加價值和工資就可以較高。
然而,近年來政府的產業政策卻常把外國已發展成功的產業當成主要發展目標,也要把低工資國家的產業吸引回來。這類發展方向難免陷入價格競爭,並不容易拉高我們的工資。江院長也把產業更開放當成主要策略,但開放造成的競爭雖然可能使一部分企業更努力而進步,卻也可能使很多企業和員工因為競爭不過外國而關門、失業、或降低售價及薪資。這也是近年薪資下降的重要原因。所以政府若關心勞工及薪資,開放政策也要更仔細的評估。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