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5/2013
大學退場 刻不容緩
李祖德- 教育的效能無法立竿見影,這個特性包容了歷任教育官員許多的應為卻不作為。少子化將於民國105年帶來高等教育的死亡交叉—大學可入學學生數低於招生人數,教育部難擋民意壓力,至今對部分校院尚在核准新增招生員額。為了日後教育的得當發展,也為了國家的國際競爭力,不得不提出建言祈社會關注。
二十年來,大學校院由30多所增至164所,出生嬰兒卻由35萬降至20萬,90年代初期學校退場機制已被提出,顯示社會已警覺到教育危機的來臨,但是主政者卻遲遲沒有積極反應,經年因循怠惰下來,逐漸腐蝕國家發展基石。
盲目民粹拖垮台灣
放眼天下,沒有不花錢可達到好的教育,在當前物價齊漲的時代,多年凍漲學雜費不僅使學校無法繼續投資教育,更使教師薪資失去同業競爭力,對比亞洲鄰近國家教育預算的數額,台灣國家競爭力逐年倒退不是偶然。面對這個教育危機,我國卻常以盲目民粹與僥倖投機的方式徒然因應之。
「制訂規格」是蘋果賈伯斯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也是台灣產業與行政官員較陌生的重要議題。台灣若要屹立不搖,必須重新盤整高等教育政策,而確立大學校院退場機制,即是救亡圖存最可行的手段之一。在這個大前提下,我們就必須落實具體操作的方案,深入討論並制訂退場的規格,建議應包括以下幾點:
一、公布校院錄取率、註冊率及就業率,提供學生及家長認識學校的權利,回復教育的市場機制,更不宜開放校院單招迴避危機。
二、確立校院退場基線,並嚴格執行。例如新生報到率低或評鑑不佳,重大違規或積欠教職員工薪資等,事前充分了解規劃並依法遵循或處置。
三、架構全國大學校院退場公共財務平台,在平台上各校單一帳號採收支兩條線財務管理,透明呈現每一所校院退場的財務流程,確定校院確實依主管機關的相關規定辦理,在公共財務平台上提供民眾檢驗的機會,避免當事人及外界的爭議。
四、將教育部獎補助款的功能,明確與校院退場基線掛鉤連動,既能避開決策者的好惡,又可防止校院的僥倖心態逃避退場。
五、提供誘因鼓勵主動退場、轉型或整併的校院,並提供行政協助予向下換學制(如大學改為高中職)的校院,誘因與行政協助必須實惠與明確。
面對危機別成罪人
六、確保學生及教職員工權益,維護學生受教品質及轉介他校。校方資產明快處理防止董事會不肖成員脫產。
在當今全球進入以速度為決戰點的新常態時代,回顧檢討當初教改的善意為何造成今日高教危機已非要務,劍及履及的號召全民共同面對危機,才能讓下一代避免成為活化石的人類,而能有合理發展空間的健康世代。「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若大學校院退場機制不能迅速啟動,我們這一代的教育者成為歷史罪人的墓誌銘便近在眼前。
李祖德 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