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8/2013
我們真的是「詐欺共和國」嗎?
工商時報-過去,台灣ROC曾多次被國際媒體污名化,例如被指為賭博之島(Republic of Casino)、貪腐之島(Republic of Corruption)等。但每次遭批,朝野總是振振有辭,因為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台灣既不是最糟的,也就從未認真反省。
遺憾的是,到了廿一世紀的今天,台灣政經情勢不進反退,經濟光環褪色、藍綠內鬥兇猛,連人心都變得浮動焦躁、濫情理盲。近年來塑化劑、毒澱粉、混充米、黑心油接連引爆的食安危機,已到了動搖國本的地步,我們看到的卻還是上下交相卸責,繼而慌亂因應。此時此刻,如果有外媒指控台灣是「詐欺共和國」(Republic of Cheating),還真是百口莫辯了。因為,正如導演作家吳念真近日語重心長之言:「我們其實都是破壞這塊土地的共犯!」
不都說「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何以芸芸眾生卻要不時對抗「人心險惡」?誠然,我們有不計利益、深入台灣各鄉鎮表演的紙風車劇團;我們有電影《拔一條河》裡,奮力從八八風災脫困的拔河小子與認命外配;我們有紀錄片導演齊柏林基於使命感,飛越高空《看見台灣》的美麗與哀愁;我們有一群敬天愛人的耕耘者,在貢寮山村復育水梯田;我們有台東鄉親冷靜面對金城武掀起的大樹追逐風,繼續堅持人文生態的推廣。這些貫穿南北的愛鄉土故事,都是台灣美麗人心的代表。
然而,這些擇善固執與自助天助,對照的是另一面現實:文化扎根,始終是官方口號;濟弱扶傾,藍綠皆未盡力;國土保育,被視為他人的責任;入境隨俗,本土客可能還比不上外來客。
如果捫心自問:「我們是否多少都在占『台灣』的便宜?」相信沒有多少人能回答得心安理得。從享受低廉水電價而不思節能、耗用地力而不思環保、只重發展而不思回饋、巧取暴利而不知有愧、但問統獨而不問是非,自庶民百工、富商巨賈到廟堂諸公,多少人「以惡小而為之」,終而在習以為常後失去分寸?
一旦分寸盡失,也就沒了羞恥心。「人若無恥,萬事可為」,從塑化劑、毒澱粉、混充米到黑心油,這一連串食安危機正是「利字擺中間,道義放兩旁」的最惡劣示範。雖說塑化劑可排出,混米、食用香精與精煉棉籽油都吃不死人,但蓄意矇騙就是詐欺。這些奸商是社會信賴機制的最大破壞者,因為他們的惡行一竿子打翻全船人,讓眾人苦心經營的MIT招牌蒙塵。
險惡的奸商,固然是台灣淪為「詐欺共和國」的罪魁禍首,但行政、立法與司法等當權者怠忽職守,也絕對難辭其咎。府會長期陷於形而上的意識型態之爭,對於民生議題漫不經心。自2011年塑化劑事件爆發以來,每遇食安問題,官方的標準說法總是「食檢人力與預算嚴重不足」、在野民議代表的標準因應則是攻擊謾罵。至於司法體系,更只能依循著未能與時俱進的法條,對犯罪者「重重舉起,輕輕放下」,然後引起輿論一片嘩然。
三方怠惰的結果,讓不法業者不見棺材不流淚,主管當局不見意外不修法。要不是5月間爆發毒澱粉事件,加重民刑事罰責的食管法修正案恐怕現在還躺在立院。諷刺的是,新法才在上個會期最後一天(5月31日)三讀通過,很快就遭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殘酷挑戰:大統長益與富味鄉等兩大GMP業者竟然在油品摻偽,矇騙消費者以牟取暴利。其惡行之重大,即使是新法仍不足以嚴懲,乃有在5個月內再修正之必要。
天下沒有不為惡的地方,要降低社會的惡行,不能只訴諸道德良知,更重要的是仰賴完善的制度面來約束犯意,進而懲惡揚善。舉個簡單的例子,何以同一乘客,坐火車大啖其食,搭捷運則不敢進食?正是制度鬆緊使然!
雖然此次政府全面檢視食安,府會加速推動食管法從嚴再修正,又是迫於重大的食安事件,但掌權者願意痛定思痛,總算是不幸中的大幸。我們支持治亂世用重典,對於罔顧民生安全的奸商,絕不寬貸;對於涉及的官商勾結,更不許縱容。如此才能保障良商與良民。
同樣重要的是,公民必須「覺醒」。如果在經歷塑化劑、毒澱粉、人工香精風暴之後,大家照樣用塑膠製品裝熱食、照樣迷戀香Q彈牙的口感,等於變相鼓勵不法業者繼續鋌而走險,也就在無形中當了「共犯」。
一言以蔽之,唯有當權者、企業與公民善盡各自的社會責任,才能使台灣免於淪落為「詐欺共和國」。否則喊再多的「愛台灣」,也都只是空談而已。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