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2013
台灣要自由經濟島或中國的籠中鳥
行政院長江宜樺因為參與政爭,且以被質詢單位首長身分對監督單位首長的去留說三道四,明顯違憲亂政,卻未知反省與道歉,施政報告遭在野黨杯葛,而贊成倒閣的民意也過半,可見多數國人具有大是大非。如今倒閣案因在野黨席次劣勢未能過關,江揆得以進行施政報告,不過,不報告還好,一報告就凸顯內閣施政計畫只是虛應故事,跟馬總統的雙十文告一樣,除了自我吹噓傾中之「成效」外,對於如何解決當前台灣困境,根本提不出有效、具體之解決方案。
日前江揆施政報告一再受阻,國民黨刻意轉移焦點,指控反對黨杯葛造成政府空轉。事實上,在野黨只是杯葛行政院長的口頭施政報告,並未影響法案、預算的實質審查,國民黨的說法只是移花接木,騙騙外行人而已。尤甚者,台灣當前困境為成長停滯、出口競爭力衰退、製造業因外移而空洞化、薪資倒退、失業率居高不下。而這一切皆源自於台灣經濟向中國傾斜造成的惡果。但馬江之解決方案卻反其道而行。其實,台灣與中國的經濟互動,從未存在互惠雙贏的模式,其發展過程已由早期中國依賴台灣,到了現今轉為台灣依賴中國,最後可能走到台灣多數產業被消滅,而中國則在世界市場竄起的地步。而馬英九執政之最大敗筆,在於一廂情願認為向中國傾斜,中國勢必會讓利給台灣;殊不知在產業發展上中國已是台灣最大的競爭對手。
馬政府向中國傾斜,實質上讓台灣產業走上不歸路,台商在中國面臨的挑戰日益嚴峻。其一,中國的「調結構」、「騰籠換鳥」讓早期進入中國、依賴廉價勞工的台商面臨被淘汰的命運。其二,中國對面板、太陽能、LED的大量補貼,與大搞基建所造成的產能過剩,導致價格崩盤,已對台灣相關產業產生滅絕式的衝擊。其三,中國企業學習台商代工經驗之後正在迅速崛起,加上其市場龐大也培植出大品牌,而品牌又擴大對中國零組件供應商的採購,使之快速壯大,正取台商而代之。其四,日前上海自由貿易區的啟動,是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設立經濟特區、二○○一年加入世貿組織之後,深化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步驟,對台灣經濟的衝擊不容小覷。最後,中國在區域經濟整合上用力甚深,最近不僅力圖以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與美國領頭的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相互抗衡,甚至也透露加入TPP的意願,可說為了強化國際經貿影響力,無所不用其極,卻強力打壓台灣,意圖將之框限在ECFA與服貿協議、貨貿協議的羅網之內,淪為其無特區之名的特區經濟之一環。
回顧台灣早年之經濟奇蹟,必須歸功於很多中小企業主,提著一卡皮箱,用一口破英文勇闖世界,而爭取到的訂單,則由台灣勤奮的勞工負責製造,不但累積大量外貿盈餘,也創造了幾乎完全就業的狀態。這才是真正的全球化,是台灣經濟該走的路。後來由於勞力成本高漲,而中國適巧走上開放之路,釋出十多億勞力,台灣產業乃逐漸向中國遷移,形成一股龐大的趨勢,全球化逐漸被中國化取代,台灣經濟從此掉入依賴中國的陷阱,失去了成長的動能。
不過,在李登輝、陳水扁執政下固然無力扭轉此一趨勢,猶能提出「南向政策」、「戒急用忍」或「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期能導正中國化的錯誤方向,回到經貿全球化、製造本土化的正軌。但國民黨奪回政權後,中國化變成主流,成為一切問題的解答。非僅政治、外交唯中國馬首是瞻,經濟尤其假開放之名全面向中國傾斜,導致台灣經濟特區化,與中國形成核心與邊陲的依賴關係。展望未來,除非馬政府懸崖勒馬,揚棄片面倒向中國之政策,否則台灣不但成不了迎向世界的自由經濟島,反而只會成為困在中國的籠中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