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2013
中國經濟長期結構性問題嚴峻
中國第3季GDP(國內生產毛額)增長率7.8%,優於今年前兩季的7.7%及7.5%;預估第4季GDP增長將略下滑,惟可望確保全年7.5%的增長目標。中國習李體制自今年3月上路以來,不時展現以經濟短痛換取長利的決心和作為,雖然第3季經濟增長趨穩止住「硬著陸」的憂慮,但經濟改革陣痛才剛開始,未來還須闖過重重難關。
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警訊不斷,銀行鬧錢荒,股市連續重挫;進出口增長下滑且迭創新低,經濟下行風險大幅升高。另一方面,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展現強勢作為,堅定執行「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槓桿化及結構性改革」為施政核心的所謂「李克強經濟學」(Likonomics)。這種情況讓國際社會及很多財經專家擔心中國經濟快速趨緩可能帶來的強大衝擊,也讓習李備受壓力,不斷公開保證仍可達成官方所設定的7.5%經濟增長率目標。
第3季中國經濟增長率反彈,主要歸因於兩大因素:一是全球經濟好轉,美、歐、日三大經濟體第3季經濟成長較預期為佳,需求增溫反映在近月中國出口及外人直接投資(FDI)的回溫;二是李克強推出「調結構」為取向、以城鎮基礎建設為主的溫和財政刺激措施奏效,中國第3季經濟增長受惠於內需包括消費及投資的擴大,即是證明。
但是,中國短期經濟好轉的勢頭並不強勁,一則因為國際經濟情勢並不穩定,國際貨幣基金(IMF)日前已調降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值;二則因為微型財政刺激措施對中國經濟支撐力道有限。9月中國出口負成長0.3%,國內消費動能亦稍趨減緩,顯示北京「穩增長」努力仍有諸多挑戰。
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經濟長期結構性問題依然嚴峻,隨時可能造成經濟的陣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0月初在APEC(亞太經合會議)峰會演講時雖表示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充滿信心,經濟增速放緩是主動調控結果,一切都在預料之中,沒有意外,但他也不諱言,中國經濟正在進行深刻的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並宣稱對需求下滑、產能過剩、地方債務、影子銀行等四大經濟問題,須「保持清醒」、「高度關注」。
習近平點出中國四大經濟問題,都是彼此關聯、複雜難解的根本問題。過去中國高速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不斷擴大投資及對外出口,從而也建立大陸「世界工廠」地位,但金融海嘯後,歐美等主要市場需求大幅減緩,既有增長模式難以為繼,胡溫卻以砸大錢刺激經濟及放任貨幣供給增加的製造泡沫方式,來擴大內需,企圖維繫經濟高增長,結果深陷經濟惡性循環的危局。
從實際現象觀察,當前中國需求下滑除受出口減緩影響外,國內需求亦因不再推出刺激政策及去槓桿化而陷於停滯。中國持續過度投資又造成嚴重產能過剩,中央祭出多次調控措施,卻是愈調問題愈嚴重,今年第3季7.8%GDP增長率中,光是投資就貢獻4.2%,足見過度投資及產能過剩仍在擴大。另一方面,貨幣供給劇增導致嚴重金融泡沫,地方債及影子銀行正是金融泡沫化縮影。近月中國為穩住經濟下滑之勢,還放寬信用管制措施,以避免金融泡沫尤其是房市泡沫瓦解。
上述這些問題盤根錯節,改革困難重重,但若不改革,中國經濟勢必由盛而衰。今年9月李克強出席達沃斯論壇時,就以「壯士斷腕」表達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心。習近平在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閉幕演講中,亦強調「改革之路從無坦途」,當前改革都是「難啃的硬骨頭」,甚至警告「改革瞻前顧後有可能前功盡棄」;在在說明改革可能遭遇的陣痛和阻力。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