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2013

「習近平經濟學」

日本經濟新聞
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國領導層已上任1年多。11月12日閉幕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提出進一步重視市場作用的改革路線。所謂「全面深化改革」指的是不僅限于經濟層面,還把改革對象擴展至人口政策、司法和國家安全等領域。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色彩愈發濃厚,「習近平經濟學」開始浮出水面。

三中全會決定成立新的中央機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這個在共産黨中央成立的領導小組將成為事實上的最高決策機構。可以説這確定了今後的改革方針由習近平領導的黨領導小組來主導,而不是國務院。

積極尋找人才

在三中全會召開前,一名國有企業的高管透露:劉鶴正在尋找人才,似乎和海外留學回國的官員頻繁接觸。劉鶴是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的辦公室主任,被稱為習近平的「經濟秘書」,是左右改革方向的重要人物。

這位國企高管透露似乎打算將財經小組事務局的人員陣容擴大至2~3倍。在中國還有傳言稱將廢除經濟小組等現有小組,整合為新的改革小組。

加速自由貿易區的設立、轉變行政職能等等。三中全會的決定反映了李克強提倡的改革方針,從中能看出 「習李體制」步調一致。實際上,具體執行政策的無疑是政府的各個部門。但是即便如此,還是給人習近平主導整體改革的印象。

英國巴克萊資本銀行將李克強的改革路線稱為「李克強經濟學」,這一説法一時被中國媒體津津樂道。其中還存在對抗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安倍經濟學」的想法。不過,最近卻很少有機會聽到李克強經濟學的説法了。

當然,「李克強經濟學」的理念(不實施短期的經濟刺激政策、控制不斷膨脹的信用風險以及淘汰企業過剩設備等結構改革)並未消失、也並未大幅調整。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李克強經濟學」將成了習近平推進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構成要素。
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已經過去35年。觀察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可以發現,增長率曾3次面臨明顯下滑局面,分別是截至1989年天安門事件的上世紀80年代後半期、疲於應對金融機構不良債權問題的上世紀90年代後半期、以及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發生直到目前。

1992年鄧小平通過南巡講話呼籲再次加快改革、以及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創造了走出過去2次下滑局面的契機。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擴大至世界第2位,但由於老齡化迅速發展等因素,高速增長時代正在終結。可以説,十八屆三中全會為了確保持續穩定增長,對於如何推進結構改革的課題給出了中國領導層的一個回答。

仍缺乏具體細節

當然,目前仍然看不到「習近平經濟學」採取哪些具體舉措。國有企業改革和能源領域引入價格競爭等,三中全會決定納入了各種改革藍圖。但也可以説,僅僅列舉了此前歷屆領導層已經認識到,但一直推遲解決的課題。正因為如此,新一屆領導層更加需要的是改革的執行力和速度。

在三中全會閉幕時,公報和決定內容全文會分2次先後發佈。過去的慣例是閉幕1周間後發佈全文,而此次閉幕三天后即發佈了決定全文。有分析人士認為,由於市場對公報內容感到失望,大會閉幕次日股價出現下跌,這讓領導層提前了包含具體政策的決定全文的發佈。

今後,最為重要的不是發佈時間,而是加快啟動改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