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8/2015

城市往日情懷

胡晴舫

美國龐克音樂教母佩蒂史密斯(Patti Smith)出版了第二本回憶錄。上本《只是孩子》與這本新書《地鐵M線》,在年輕人之間引發廣大迴響,勾起一股濃濃懷舊,懷念與她同代的紐約藝術家,更懷念那個已然消逝的往昔紐約。
那個她年輕時代生活的港口,金融貴族佔領城市、富豪市長銳改市容之前的那座破城,搭地鐵要冒被搶被殺的風險,下城區全是倉庫,滿街無家可歸的流浪漢。不那麼富裕光鮮的紐約,年輕人不需太多錢,就能闖蕩城市,佩蒂史密斯的回憶錄加強了此種「黃金年代」印象,似乎只要相愛有夢,忠於生活,紐約遍地是機會。

美好氣氛如煙消散

另有一位紐約藝術家回憶錄值得對照,即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的《無樂之字》(Words without Music)。他也在現場,那是一份艱苦生活,沒有藝術家不打工、兼副業,格拉斯當過水電工、開過計程車,跟他的雕刻家表親合開搬運公司。發表了第一首交響曲之後,獲致空前成功,他仍繼續當運將,以維持溫飽。為了創作,他研究佛經、學習各種樂器、鑽研各國音樂,持續創作迄今,公開表演不輟。他的創作生命是嚴格自我鞭策而日積月累的辛苦成果,離優雅文青夢很遠。
紐約是一座殘酷的都市,一直都是。及至今日,在紐約生活創作的藝術家絕大多數白天有正職且視為理所當然。安迪沃荷等藝術家當時混的城區並不高級,時常出入「工廠」、「54俱樂部」的藝術家多如過江之鯽,很多人終生默默無聞,沒能得到機會一展才華,即使如畫家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雖然被注意到了,依然與貧窮掙扎,和毒品為伍,27歲年紀輕輕便死於海洛因過量。而佩蒂史密斯的戀人羅伯特·梅普爾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成為名攝影師之前當過男妓,四十二歲病故於愛滋。
而今,原來肉品加工區用來輸送肉製品的高空鐵道變成幽靜林道公園,底下時髦畫廊如蘑菇叢生,當代美術館(MoMA)越來越像沃爾瑪商場(Walmart)之類的大型企業,而其新館大樓將由法國建築師努維爾(Jean Nouvel)設計,空間包含每戶要價六千萬美金的豪宅,曼哈頓只剩下高而聳的針塔形建築供全球富豪儲金置產,佩蒂史密斯書中所描述的紐約往日情懷,一去不復返。然而,即使在閃耀金黃色的舊日紐約,除了愛與夢想,藝術家一樣要擔心房租、掙扎三餐,唯一差異是某種美好的城市氣氛已然如煙消散。
那種城市氣氛非常之波西米亞,雖然物質不豐,人們感覺自由,金錢不是唯一,生活隨時在流動。誰也都認識誰,誰也都不介意認識誰。一名日本服裝設計師回憶,他80年代到巴黎,去花神咖啡館,隔壁就坐著法國作家莒哈絲,莒哈絲隨口問他來巴黎做什麼,他說他想設計服裝,莒哈絲要他隔天去找一位她的朋友,他於是照做,就這麼入了行。如今,讀了《只是孩子》而來到紐約的年輕人,他與佩蒂史密斯在城裡碰撞的機率是掏錢買一張將近他每月打工收入十分之一的演唱會票,聽她唱她三十年前寫的歌。
曾經城市是塊機會之地,因為人與人之間的碰撞自由,交流平等,名人文化還未鋪天蓋地,財富尚未築起高牆,消費只要一點點,大街屬於人群而不是車輛,人們從四面八方來到城市並不是為了夢想,而是獲得夢想的勇氣。如何恢復城市的靈感,成為現今都市的最大挑戰。

作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