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2016

正視台灣高等教育的貧富差距

今年大學入學學科能力測驗(學測)成績已公布,所有準大學生們即將開始進入申請程序。請家長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人生的路途很長,一次考試的成績不會決定孩子的成功或失敗。媒體可能只關心明星學校的滿級分人數,或是各大學熱門科系的排名。但是我們要在此提出呼籲,政府必須正視更為嚴峻的教育資源分配所導致的貧富不均問題。不良或不當的教育政策,可能讓弱勢學生在制度的壓迫下,不但輸在起跑點上,更影響一輩子的發展。

現任教育部長吳思華在2014年就任時曾說「現今教育亂象是資源分配錯誤造成。」顯見這問題已經是備受矚目,但迄今在問題解決上,仍然沒有實際有效的作為。台灣有70%學生就讀私立大學,但國家的大部分教育經費卻挹注在國立大學。私立大學的學生大都來自家庭資源較弱勢的家庭,相對地,國立大學的學生可以用較低的成本受到較優質的教育。

曾有研究調查顯示,家庭年所得120萬至499萬元家庭的學生進入國立大學的比例是50萬元以下家庭的2倍,也比50萬至119萬元家庭多出8%。另一方面,2015年教育部資料顯示,私立大專院校學生每年申請就學貸款都超過25萬人,是國立大專院校的4倍。最令人注目的是,台北市學生成為台大學生的機會是台東縣的16倍;其中大安區的學生更是台東縣的31倍。

教育部的高等教育經費分配,是很明顯的菁英主義。因為迷信各種全世界的排名,淪為短線操作,用百億經費去強推能擠進世界排名的學校。結果所謂的「頂尖」國立大學,為了消化龐大預算而苦惱,於是不斷更新器材設備,導致教授研究室中,各式新型最先進的桌上型與筆記型電腦到處都是,每年印表機的碳粉夾報帳上億元。而私立大學的教授要汰換一部老舊電腦,卻得層層把關,確定不堪使用才能換新。這是國家財政與資源的錯置,不但沒有實質提升國立大學的水準,更是打擊私立大學的士氣。

教育部可能會說,每年都有提供「卓越計畫」經費補助私立大學。但事實上,私立大學為了爭取教育部的卓越計畫經費,全力投入標準化的辦學模式上,只要在教育部訂定的數據表現上較差的科系,裁撤或合併是必然的結果,不論它們是所謂的社會良心科系、全人教育的基礎科系、或者曾經是學校的招牌科系,為了卓越計畫,全部都得淘汰。於是許多私校的特色不但無從發揮,反而受到全面壓抑。

私立大學爭取教育部卓越計畫的補助,不只是經費上的挹注,也是學校各種評比的重要指標,更重要的是招生宣傳的利器。好像沒有得到卓越計畫補助,就非常不卓越,招生必定困難,因此被制約地「追求卓越」。

我們必須提醒政府,國家教育的品質評斷,真正要看的是全體國民的素質水準。大學的世界排名只是結果,不是原因。教育資源的不公平分配,造成國立大學與私立大學的不平等競爭,形成的貧富差距與城鄉差距,都是累積社會相對剝奪感的來源,對台灣的社會穩定都是潛在性的威脅。這不只是教育問題,更是國家發展的嚴峻挑戰,政府必須嚴肅面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