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國興
台灣為島型經濟,市場腹地狹小,對外貿易依存度一向偏高。隨著國內產業結構轉型與全球化經濟的思維,台灣企業必須對外尋求資源之最適配置,並促使台商海外投資之風潮日益盛行。
1980年至2015年,北美、歐盟與日本等先進經濟體市場人口從9億人增加至11.2億人,增幅24%;GDP從8.2兆美元增加至40.9兆美元,增幅3.9倍。同一期間,中國、印度與東協等新興經濟體市場人口從19.8億人增加至32.2億人,增幅62.6 %;GDP從0.7兆美元增加至15.1兆美元,增幅20.6倍。
新興經濟體在人口與產值的雙軌成長(double-track growth)態勢大幅超越先進經濟體,亞洲各國過去高度倚賴對北美、歐、日市場以推動經濟增長的出口發展模式必須徹底翻轉,亞洲若想持續享有經濟繁榮,必須從生產者角色轉為終端消費者,創造自己的內需市場。
在新興經濟體中,中國、印度及東協都擁有豐沛價廉的優質勞動力與年輕人口結構。亞洲開發銀行18日公布最新經濟預測,指出亞太地區新興經濟體今、明年仍將維持強健,南亞及東南亞的穩健表現將抵銷美國經濟疲軟,以及英國脫歐對歐盟造成的短期市場衝擊。其中,印度拜蓬勃的消費支出及農村經濟上揚,預估2016年及2017年經濟成長率分別為7.4%與7.8%,將是亞洲經濟成長最強勁的國家,印度的經濟成長率現已超越中國,未來幾年之預測依然如此。東協今、明兩年經濟成長率則分別預估為4.5%與4.8%。
目前,東協10國彼此間的區域內貿易只占東協國家對全球貿易的24%,比歐盟的60%要低得多。在擴大內需的支撐下,東協之區域內貿易比率會逐年提高,企業獲利仍將維持強勁成長,並推動東協與印度成為亞洲及世界經濟成長的驅動器。
新南向政策彰顯政策重要性
東協現為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依海關資料,我對東協之出口比重從2010年的15.2%增長至2015年的18.1%。同一期間,在中國大陸經濟面臨「硬著陸」風險以及紅色供應鏈崛起下,我對中國(含香港)出口比重則從41.8%之高,緩降至39.4%。西進與南向,一消一長,顯而易見,我出口成長軌道必須調整為以開發東協等新興市場的巨大商機為主。至於印度市場,雖近年對其出口金額不大,但在巨額基礎建設的內需成長下,未來頗具開拓潛能。
伴隨亞洲新興經濟體中產階級的迅速增加所帶來的巨大市場商機,已取代北美、歐盟和日本的市場,台商企業應體察此一全球經貿發展新形勢,並轉變其經營策略。值我國出口持續不振引發經濟下行之際,政府建構新南向政策,擴大我國出口多元化,益發彰顯政策之重要性。
(作者為英國倫敦政經學院訪問學人、日本東京大學客座副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