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2012

寧靜戰役:找出下一個禽流感

南森.沃夫(Nathan Wolfe)正設法拯救人類。下一個致命流行病已經現蹤,它正蟄伏在叢林裡,虎視眈眈地等待入侵人類的機會。沃夫想阻止這事發生,問題是:他不知道那是什麼疾病、從哪裡來,又會在什麼時候發動攻擊。事實上,沒有任何人知道。
新病毒的出現幾乎不著痕跡。它們通常崛起於世上偏遠的角落,趁科學家發現它們之前找個地方安身立命。為了因應下一個SARS、伊波拉病毒或愛滋病毒,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流行病學教授沃夫與其他研究員合作建立了全球連線的「早期警戒系統」。他表示:「我們的目的,是在下一個流行疾病蔓延前,就防堵它發生。」
這任務相當困難。首先,我們面對的不是單一病毒。保守估計,可以致人類於死地的病毒約有數十種到數百種,沃夫認為實際數字可能高出許多。「很難說我們對存在人類族群中的病毒種類有多少了解,」他說:「但就算答案是只占所有病毒的百分之一,我也不大訝異。」
我們在二十一世紀大概也不會有太多發現。氣候暖化有助於「熱帶性」傳染病蔓延越演越烈。抗藥性可能使過去曾威脅人類的病菌(如肺結核菌等)演轉變成難以治療的新菌株。環境的破壞,則使人類與動物遠較以往更近距離接觸,帶來莫大的威脅。

人畜共通傳染病

新出現的病毒有60%到75%可以從動物轉移到人類身上。這類疾病稱為「人畜共通傳染病」,愛滋病、伊波拉病毒出血熱、SARS,到最近很熱門的禽流感,都屬於這類傳染病,它們在上個世紀造成的死亡相當慘重。
有一點科學家倒是可以確定,那就是:從過去這些人畜共通傳染病發生的情形來看,它們幾乎都是從某些特定地區開始的,其中又以中非和東南亞為高風險地區。以愛滋病為例,它的發跡可以追溯到大約二十世紀中期非洲的喀麥隆,是由靈長類動物身上轉移到人類身上的。

過去十年來,沃夫就是在這樣的流行病學前線進行他的工作。「愛滋病毒很可能是在人類捕捉黑猩猩時伺機侵入人體的。」他解釋:「因此,在大部分的研究地點,我們的對象都是與動物有接觸的人。在喀麥隆,我們主要的研究對象是狩獵維生的獵人和鄉下的屠夫。我們沒辦法確定狩獵或屠宰是不是有最大風險,但從事這類工作確實經常接觸到動物的血液或體液。」
除了喀麥隆,沃夫在馬達加斯加、剛果共和國、中國、馬來西亞與寮國等地,也設有研究站。研究團隊會隨時追蹤研究對象的健康情形,並不時抽血取樣,然後將血液檢體送至各地實驗室進行DNA定序。過去不曾像這樣全面監控病毒。沃夫相信,想要在病原傾巢而出前逮住它們,嚴密監控是關鍵。他甚至也對野生動物進行採樣。
沃夫說:「我們挑選了一群獵人,訓練他們怎麼樣安全的從狩獵到的動物身上採樣。這麼一來,只要有病毒從動物轉移至人體的任何蛛絲馬跡,我們都可以隨時掌握。」

立百病毒的啟示

我們越是了解寄宿在其他動物身上的病毒,就越不會對這些病毒來襲感到措手不及。一九九九年發現的立百病毒(Nipah virus)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一九九八年,馬來西亞的養豬戶想出了個好點子。他們在園裡種植果樹,這些水果除了可以給豬吃,多餘的還能賣錢、賺取外快。沒想到這樣看似簡單的盤算,後果卻不堪設想。

這些果樹引來了果蝠,而果蝠正好是立百病毒的主要宿主。傳染路徑始於宿主的糞便:果蝠在豬圈內排便時,先感染了豬隻,接著病毒很快從豬隻轉移到養豬人家。遭感染的人會出現發燒、肌肉痠痛、腦部發炎(腦炎)等症狀。相關當局花了八個月的時間才控制住疫情,其間有一百多人死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