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8/2013
中國經濟難逃放緩命運
華爾街日報-20世紀最大的問題在21世紀仍沒有答案。到底哪一種模式符合歷史趨勢?是權力自下而上產生但受到自由市場、法治、問責和分權機制制衡的自由民主制度?還是斯大林和希特勒時代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即目前在中國已經演變成的溫和了許多的國家資本主義加一黨專政制度?
共產主義的消亡並沒有解決這個大問題,而只是讓它沉寂了幾十年。如今中國的崛起以及民主經濟體出現的各種危機——泡沫、蕭條、過度開支和巨量債務,又將這一似乎已經有了歷史定論的問題重新提起,而此前自由民主之聲曾傳遍了全世界。現在被打敗的理論又從墳墓中爬出來了,開始昂首闊步引吭高歌。許多西方人也開始發問:過去被亞洲小龍(韓國、台灣、日本)、如今被中國實踐的自上而下的資本主義制度是不是比一團糟、高度內耗的自由民主制度更有利於實現富裕和全球化?
深圳富士康工廠中的工人,圖片拍攝於2010年。中國正在失去勞動力成本優勢,自2000年以來,中國的平均工資已經上漲三倍。他國崛起理論認為歷史將在明日重現,中國將展翅高飛。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要保持謹慎。過去的每一個“經濟奇跡”都伴隨著快速的經濟增長。正如19世紀的英國、美國和德國,二戰後的日本、台灣、韓國和西德。但這些經濟體都未能將最初幾十年的超高經濟增速保持下去,最終經濟增長都放緩。當年輕的繁榮讓步給成熟後,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速都降到了一個正常水平。何為正常水平呢?對美國來說,就是2008年經濟危機前三十年遠高於3%的平均增速。德國經濟增速則從3%降到不足2%。日本經濟增速從4.5%降至1.2%。
隨著一個國家從農業社會進入製造業社會進而又轉變為服務和知識經濟體,該國的經濟增速先上升後下降然後逐漸平穩。在這一過程中,農村人口逐漸減少,不再能供應似乎無窮無盡的廉價勞動力。隨著固定投資規模的上升,邊際收益率將下降,每單位新資本產生的產出將減少。這就是最古老的經濟規律之一——收益遞減規律。
這一遞減效應同樣適用於遭遇戰爭和破壞後經歷重建階段的工業國家,正如二戰後的日本和西德。這兩個例子的模式是一樣的。想想飛機的快速起飛過程,先是迅速攀升直沖雲霄,然後下降再轉變為正常的水平飛行模式。需要強調一點,經濟增長的趨勢線從來不是平滑的。在較短的時期內,趨勢線將受到商業週期的起伏或者內亂或戰爭等外部衝突的扭曲。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