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2013
少子化衝擊 小學的退場機制?
盛治仁-
最近分別有大學和中學因為招生不足而積欠教師薪水的新聞,引起社會關注學校退場機制問題。其實需要通盤檢討的,不只是大學和高中,受到少子化衝擊最大的小學,反而因為沒有發不出薪水問題,沒有受到應有重視。
提兩個數據問題,請大家猜一猜,可看出這問題的嚴重性。第一、以台北市為例,一年的教育經費占年度總預算的百分比?第二、以老松國小為例,過去學生數破萬,連年度運動會都成為新聞的壯觀畫面,現在有多少學生?答案一、台北市二○一三年的教育經費約六二三億,占市府總預算約百分之卅三。答案二、老松國小學生目前約六百多人。
老松國小學生數遽減幅度,固然高於平均值,但是全台國小人數普遍下降,卻是不爭事實。全台入學人口,從二○○一年的卅二萬五千人,降低到現在的廿萬六千人。如果學生數大幅降低,每一位學生分配到更高教育經費和品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但我們必須要進一步檢視教育經費,編列在新硬體建設、既有硬體維修、軟體書籍購置以及人事費用等配置的妥適性,是否真的帶來學生受教品質的提升。
目前並無這些分類項下預算數字可做分析,但是相信以學生減少幅度和未來少子化趨勢,硬體和空間需求絕對可以適度縮減,除增加軟體供應外,還能夠節省整體經費。簡單地說,兩個經費不足的學校,是否能夠合併成為一個經費較充裕學校。學校的適度整併,應該是合理的政策方向。
台北市雖然在二○○六年就意識到學生逐漸減少問題,提出了廿二所國小整併名單,但是受到校方、家長會和校友會的強烈反對,除了二○○四年已併校的中興和福星兩校外(原中興國小址現在為萬華運動中心),目前只有今年八月一日明倫國小併入大龍國小合併案例,可見整併政策面對的壓力有多大。本文以筆者曾任職較熟悉的北市數據為例,但此現象絕非台北市獨有,全台灣目前有二六五七所小學,甚至比二○○一年時的二六一一所還多。
要思考人口結構改變議題,還要把高齡人口的成長,放在一起衡量。經建會估計,三年後我國工作年齡人口扶養老人比率(扶老比)將達百分之十八,首度超越扶幼比。而二○二五年,超過六十五歲的人口將占總人口的兩成,進入超高齡社會。
如果說,政府存在是為了服務人民,我們各級政府的預算結構,開始因應人口結構的變化趨勢,做出調整了嗎?台灣社會和媒體每天圍繞著假議題打轉,對於未來發展趨勢,甚至於現在已經產生的問題,卻渾然不覺。
台灣社會必須嚴肅思考,各項中長期會影響國家長期發展的因素,如人口和預算結構變化、氣候變遷防災救災作法、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國際政經形勢變化等問題。但令人感覺無力的是,一方面我們對這些問題似乎視而不見,非要等到無法收拾時才倉促應對,如同現在大學退場機制一樣,多年來的零星討論,從未形成完整政策。另一方面,任何公共政策只要有反對意見,往往形成政治僵局而動彈不得。既缺乏理性審議討論的平台,又沒有貫徹執行的效率,就只能得過且過,繼續跟著媒體觀賞大是大非連續劇。
(作者為雲朗觀光集團總經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