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昌
白思豪(Bill de Blasio),一位來自少數族裔社區、出身貧窮家庭的自由主義者,在11月5日當選紐約市長,以73%比24%得票率的懸殊差距,擊敗了來自曼哈頓、與華爾街關係良好的紐約市前副市長洛塔(Lhota)。
在過去二十年,紐約市先後由朱利安尼(Giuliani) 及彭博(Bloomberg) 兩位保守派的市長掌控,強調「穩定」、「治安」及「經濟發展」的傳統價值,容許警察在街上攔查、搜拍市民,不斷加速紐約市的地產開發,試圖打造一個「有禮、安全、富裕」的城市。
不過,事情顯然不是如同住在曼哈頓高級住宅區「上流白人」的感受,紐約市星期二的選舉結果,清楚地揭示了市民真正的感受與憤怒。
自2009年擔任「公益官」(public advocate)後,白思豪接觸的是,曼哈頓以外的許多市民所面臨的「貧窮」問題;他看到的是,即使係所謂「中產階級」也沒有能力在房價不斷攀升的紐約,找到可以負擔的住宅;他發現的是,警察對黑人等少數族群進行不當盤查逮捕的人權侵害;他認識到的是,在少數私立貴族學校之外,許多公立學校的師資及教育品質其實十分低落。
台選戰缺價值願景
於是,扭轉這個「一個城市、兩種命運」(a tale of two cities)的畸形發展,成為白思豪最重要的競選口號。白思豪訴求的價值訊息是清楚的:他要對抗所得分配不公、他要縮小貧富差距、他要公平地保障人權自由;白思豪呈現的形象也是鮮明的:他以來自布魯克林區為榮,他選擇和基層人民站在一起,他拒絕參與權貴分贓的政治金錢遊戲。他誓言在這個全世界的首富之城,再也沒有基層市民會被政府捨棄(leave no New Yorker behind)!
這個清楚的價值、鮮明的形象,觸動了絕大多數紐約市民的心。於是乎,儘管沒有財團的奧援,沒有大企業的支持,沒有顯赫的家世,一位自幼父親酗酒、家庭破碎、高中參與學運、大學爭取學生權益、研究所畢業赴尼加拉瓜參與左派運動的平凡小子,可以徹底擊敗政商關係良好、有著充沛政商高層支持、知名度遠遠勝過他的政壇老手。
這場紐約市長選舉,是場價值的選擇,而非權勢的選擇,也非知名度的選擇。這個勝利,也非白思豪個人的勝利,而是其所代表價值的勝利,也是自由主義的勝利。
回頭想起台灣的政壇,突然感到一陣深沉的悲哀。對於明年舉行的台北市長選舉,看著一位位候選人表態出場,但是所談論的卻是「典型不典型」、「有沒有貴賓席」、「是不是祖母綠」、「黨主席支不支持」的話題,聽不到價值,也看不到願景。如果沒有令人驚喜的意外,看來明年台灣的首都之戰,又將是一場「敲鑼打鼓、口水橫飛」的舊戲碼重演,精采或許有餘,但是內容卻依舊貧乏!
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