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P的高度開放的確會對台灣的農產業造成影響,原因在於台灣農業是弱項,開放後將被對手衝進來屠殺,而不是敲開別人的壁壘,衝出去攻擊。若政府仍舊缺乏價值鏈的概念,無法找到農業當中最弱的一環並加以改善,不需要加入TPP,台灣農業前途就已是慘淡無光。
作者:Lin Bay 很油|
Lin Bay 很油
全球貿易走向自由化是一個趨勢,過去是走全球趨勢,但貿易協定參加的國家一但增加,牽扯到的開放項目自然也增加,容易陷入談判曠日廢時與沒有共識的僵局。因此,貿易自由化的趨勢正由全球趨勢走向區域經濟整合的概念,透過區域經濟整合,完成夥伴貿易關係。
全球區域貿易協定總覽。(作者提供)
截至2015年,全球區域貿易協定將近600個,當東亞最重要的區域貿易協定RCEP談判將進入尾聲時,台灣身為東亞的一份子卻被拒於門外,在許多的區域貿易協定中,台灣都因受到中國干擾而缺席,儘管當初號稱簽了ECFA之後才有其他的FTA,但很殘酷的,簽了ECFA之後也只有簽屬台新、台紐兩個影響不大的FTA,對於RCEP也是遙遙無期。
台灣政府過去加入了哪些區域經濟協定?
台灣目前簽訂的主要的FTA有台新、台紐、中美洲五國、ECFA。剩下的都還在前期階段,總而言之,在目前的自由貿易的發展中,台灣落後了一大截。
目前台灣已加入的區域經濟協定一覽。(作者提供)
什麼是TPP?台灣政府為何想加入TPP?
TPP是由美國主導的區域性夥伴協定,這個協定並沒有包含中國,與中國主導的RCEP對抗,成為一個台灣有可能有機會加入的大型區域性夥伴協定,如果沒有辦法加入TPP,我們將被貿易孤立。
首輪談判在最近12國達成基本協定,未來將涵蓋全球GDP約38%,成為僅次於TTIP(約46%)以外,全球第二大自由貿易區,未來在關稅慢慢調降後,從食品到藥品的成本將因為夥伴協定關係而改變,進而影響價格。
TPP 目前的關注項目如下:
1. 農產品關稅開放:這些國家中,多數是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國,因此農產品的開放成為實質談判的重點項目,也是台灣要面對的第一關。
2. 高標準的協定:這是對台灣真正的關鍵影響,包含貨物貿易、技術性貿易壁壘,動植物衛生檢疫、服務貿易、智慧財產權等項目,這些項目都需要修改許多法令,是未來影響最大的層面。
3. 南韓、菲律賓、泰國、哥斯大黎加、寮國等國家,都有意願加入,未來可能會在第二輪申請加入TPP。
我國目前與TPP國家農產品的雙邊貿易狀況比例。(作者提供)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我國每年從TPP國家中進口農糧畜產品的總值約為69.78億美金,出口至TPP國家農糧畜產品的總值約為12.44億美金,入超約57.34億美金。開放TPP之後我國本土農糧畜產業必然遭受更大的衝擊,未來加入TPP之後的互相開放項目也將深深影響台灣農業未來的發展。
台灣自1990年代,時任農委會主委余玉賢提出「農業零成長」之後,農業生產開始轉向「減產報國」原則,農產業在總體經濟中逐漸下降,根據2013年的統計資料顯示,2013年農業產值只佔全國GDP的1.7%。農業生產是二三級產業的根基,利用農業為原料的食品與加工品產值也僅佔全國GDP的11%左右,若與鄰國日本相比,1+2+3級產業中,台灣一級產業比值約為6.4,遠遜於日本的10,這代表我們將農產品加值的能力過低。
2013年的資料顯示,與鄰國日本相比,1+2+3級產業中,台灣一級產業比值約為6.4,遠遜於日本的10,這代表我們將農產品加值的能力過低。(REUTERS)
採收後端,倉儲,運輸,包裝,才是根本
農業不能再像過去一樣只考慮生產端,而是要像工業一樣導入價值鏈的觀念,台灣的農政單位投入太多的精神在生產端,研發各式各樣的品種,我們品種雖多,但產值卻很低,真正能創造產值的其實只要一種就夠了。如同泰國榴槤產業,一年有8億美金的外銷、越南火龍果一年有7億美金以上的外銷一樣,應該先找到主力生產的核心,品種研發過多的結果導致產量過少,反而成為農產品外銷上的阻礙。
而該放資源的後端處理卻慘不忍睹。例如20年前要找採後儲運處理只能找台中農試所的黃博士,而20年後同一項專業還是只能找黃博士,問題是,單靠他一人有辦法輔導整個台灣農產業嗎?
農業生產到銷售,與工業生產到銷售都是一樣的道理,工業生產從備料到進入各個工作站,再到成品出廠,影響品質與良率最關鍵往往是最弱的工作站。簡單說來,有如一個由木板拼裝而成的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
木桶原理即為:木桶盛水的多少,並不取決於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塊,或全部木板的平均長度,而是取決於其中最短的那塊。(圖:網路)
農業生產亦然,以台灣的水果類為例,前哨的種植端的確很強,但是種植完呢?台灣的採收主要還是以人力為主,低效率高成本,加上採後運輸的冷鏈與保存技術不足,導致貿易距離過短,自然能做生意的對象也少。
2013年全球重要水果出口貿易國出口數值與佔比。(資料來源:WTO,台經院生科產業研究中心彙整)
因此,若缺乏價值鏈的概念,無法找到當中最弱的一環加以改善,只是一昧不斷投入資源在前端的農業生產,台灣農產業將持續積弱不振。TPP的高度開放的確會對台灣的農產業造成影響,原因在於台灣農業是弱項,開放後將被對手衝進來屠殺,而不是敲開別人的壁壘,衝出去攻擊。
台灣收集情報能力太弱
如果不加入TPP,未來面對貿易屏障時,國內產品必然失去國際競爭力,而我國的農業情報力向來弱得難以想像,例如見諸媒體的TPP議題討論中已提到,越南可能要求我國開放火龍果,調降稻米、金針菇、大蒜的關稅,我們卻只停留在討論大蒜原產地規則管理制度,真是慘不忍睹。台灣許多社運團體認為在國內未形成共識之前,不應該急著加入TPP,政府也不能像服貿協議一樣,只以一句Z>B說明一切。
事實上,一句Z>B不就代表著產業影響評估其實很空洞?
台美貿易協定(TIFA)這次卡在美豬問題,少了TIFA,台灣能否擠入第二輪名單都是未知之數。如果台灣政府一直保持目前的低落的情報蒐集能力、無法將資源有效投注在最弱環節、過度注重KPI的表單文化,那麼,不管有沒有TPP,台灣的農產業前途實堪憂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