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2016

台灣要幸福,台灣總動員

良善的循環性照顧~「健康在地老」和「社區大家庭長照」並行

陳來紅
1949年生於三峽老街,成長於大溪老街。婦運社運半甲子,在11家報社寫過專欄,組織多元性質的社團,擔任過民進黨陳水扁執政時,8年行政院婦權會委員和「普及照顧政策研議小組」創組召集人。現任民進黨智庫性平小組委員。 著作:「都市型社區合作社可行性研究」、「袋鼠媽媽讀書會」、「傳燈」、「情願心甘」、「不安於室」、主持「TAKOHAM」大溪愛鎮月刊。

「共同的長輩,社區一起照顧」,台灣各地村落的民間自發性的照顧,或是各縣市政府的照顧紛紛多元上路,有待新政府「盤點」並且「統整」,以國家「系統性」制度化的機制,整合中央政府和在地政府及社會資源。

「健康在地老」,即知即行

遠從復興鄕來大溪愛鎮關懷據點的部落長輩,週三共食後必捐款。老街上的阿伯每次上課,也是提着一提衛生紙而來協會分享。房東先生一年之內慢慢認同而降低房租支持,有些長輩陸續贊助協會,街上的人也紛紛給出資源,能夠是 有無皆在平等地分享,這樣的互助共有「健康在地老」的機會,是愛鎮媽媽們的願望。這樣不但是為了長輩,也為了自己。如做菜頭糕義賣的蔣清香姊妹說:「今日長輩,明日我們⋯⋯」,平均餘命比較長的女人,能夠繼續支持這樣的社區互助互動,共學共食的生活方式,一群中年女人自認為:這樣良善的循環性照顧,是我們世世代代渴望擁有的幸福生活社區。

「共同的長輩,社區一起照顧」,台灣各地村落的民間自發性的照顧,或是各縣市政府的照顧紛紛多元上路,有待新政府「盤點」並且「統整」進入「三合一普及照顧福利政策」之內,深入的理解困難於永續發展的障礙是什麼?以國家「系統性」制度化的機制,整合中央政府和在地政府及社會資源加以排除。我們不分政府和民間,不計較公或私,共同認知:我們都會老,我們都需要被照顧,全國總動員,參與「十年長照2.O」的新政路,共同織結可長可久的幸福照顧網絡⋯⋯在自己的社區。http://iing.tw/policies/long-term_care 

「社區大家庭長期照顧」,在地構築

2010年首度踏上北歐國家,尤其在瑞典的養老院、幼兒園,看見0~99歲的國家照顧服務系統,在確立「人人皆是主體」的認定中,讓社會福利緊緊繫在每一位國民身上。瑞典老公民自豪於:「今日的幸福,是昨日我們在年輕時奮力打造的⋯⋯」,這樣幸福的背後隱藏著「人人終身!有酬勞動的價值觀和男女都就業」的理念堅持。照顧成為“有酬勞動”是國家社會福利的重要轉捩點,將個人的沈重負荷,移轉為國家支援。從照顧私有化轉換為照顧公共化。解放傳統的「殘補式」佈施、救急、扶貧⋯⋯優越思維,翻轉為平等互惠互助共生共榮的國家中的政民是一體的。

瑞典的照顧體系特別令我感動的是:居家服務員如管區般的騎著腳踏車,在所屬的社區家戶中穿梭不停,一戶次數最高曾經是多少次?從早到晚竟然有8次!居服員身上甚至於緊急聯絡電話和服務名單,以防居服員發生意外時,有人可以迅速通報中心派人遞補,避免等待服務的老人沒人服務。「北歐經驗x台灣轉化」一書中,王品教授指出:「瑞典居家照顧自1950年代誕生並茁壯⋯⋯1975年受惠於居家照顧者達到全國65歲以上人口的16%,機構照顧者9%,合計涵蓋25%的老人。其中,80歲以上老人有38%使用居家照顧⋯⋯」。以這樣親民的服務,支援健康的在宅老年自立生活,降低集中照顧的需求,促進個人在社區自主活動力。

台灣將「照顧服務體系」以公共工程“標案”方式,是「嚴重物化人的需求」,更是「漠視服務的在地化人力需要穏定的必要性」,“標案”同時也是“商品化”了照顧服務,有利於資金雄厚的法人,不利於可以在地就業的人民。服務量多的地方有人服務,量少的地方視而不見。為什麼婦女團體反對:服務沒普及,保險要緩辦。道理如健保:台東山區的老人,積欠保費是根本找不到醫療服務卻要繳保費。甚至於到山下看一趟門診,需要搭1000元計程車往返。健保的繳費方式齊頭式的計算,應該加入國家交通的便利因素計算,才是公平合理的。

政策研議要細膩地「以人為本」不容易卻很必要,即使是台灣智庫性平小組研究20年的「十年長照2.O」,也有多元障礙別需要能再追加專章研議,以政黨薄弱的民間和學界之力是不足的。此時此刻,僅能如電網架設,先求普及照顧體系的架構。至於輸送多元需求迫切各領域專家學者,在國家發展研究團隊中進行討論。政府政策要綿密細緻務實的照顧服務人民,且讓人民在享有照顧或提供服務的組織,能夠近便好用被照顧被支持⋯⋯台灣真正的幸福照顧,此刻才要上路,路仍然漫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