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3/2016

今天的台灣已進入了和歐洲相仿的「過多元主義」階段,社會上的各種人群都牢騷滿腹,動輒展開各種行動,政府治理的困難,將是未來最大的考驗!

南方朔

英國的脫歐,乃是近年來世界的頂級大事,世人除了對它的副作用大肆渲染外,應對它的因果去作更深入的瞭解。根據民主的概念,英國的脫歐應是可以避免的問題,但民主深厚的英國與歐洲,為何不能避免這種苦果?

反全球化問題早該未雨綢繆

根據歐美的古典民主理論,人們相信,無論個別國家及超國家的體系,都是民主多元的實體,它的各種問題都可透過民主互動而微調解決。近年來歐洲經濟不振,各國深受移民問題之害,全球化也走到了它的反面,因此反全球化、反歐盟的情緒在歐洲大幅增長,這都是事實,反歐盟的新興左右翼政黨快速崛起。如果歐盟及歐洲各國能夠有所警覺,早該未雨綢繆,將這些問題列入日程,透過各國的內政改革及施壓,促使歐盟也作出改革,則歐洲各國的反歐盟及反移民情緒就可受到控制,英國脫歐這種最壞的結果當不致發生。

近代民主走到「 平庸」方向

但研究民主理論的學者思想家早已指出,近代的民主已走到了「民主平庸」的方向,各國政府已失去了民主警戒能力,它對比較複雜的問題已無法回應,於是各國平庸政客及歐盟的平庸官僚遂使得各國的反歐盟運動更盛,當政客平庸久了,它就走到了民主的另一個極端,那就是英國首相卡麥隆的「民主豪賭」,英國的形成乃是複雜的長期準歷史課題,例如蘇格蘭的加入英國聯合王國,以及英國的進入歐盟也是個準歷史課題,這些問題當然並非不能改變,但卡麥隆卻要搞「蘇獨公投」及「脫歐公投」,企圖靠著一次投票就解決依靠長期發展而形成的現狀,這是民主的草率化。卡麥隆雖然在蘇獨公投上僥倖過關,但他事實上已嚴重破壞了英國的國家共識,而脫歐公投更破壞了歐盟的團結,也影響了英國的國家信譽,英國加入歐盟乃是重要的國家條約行為,將來的英國又怎能使外國相信?

因此英國的脫歐,真正破壞的乃是英國及歐洲發展出來的民主治理原則、民主的治理效能、民主的試誤及校正原則,這些道理現在都已荒廢,政治領導階級日益平庸無能,他不能基於職責循序漸進的去解決問題,只好以最簡單的公投來解決最複雜的問題。民主的如此草率,可謂已顛覆了長期發展而來的民主規則。用當代的民主現象來說,那就是古典的民主多元及效能政治,已被現在的混亂過多元民粹式民主所取代。

數位民主助長了新民粹主義

在一九八○年代後期,乃是歐美資訊科技發展最為快速的階段,於是在政治理論界也出現重大的論爭,這種論爭一直發展到現在,樂觀的人認為,資訊科技的應用,將造成一種新型的「電訊民主」(Teledemocracy),由於資訊科技發達,政府更容易掌握各種資訊,可以制定更好的政策,由於人民更容易接近資訊,所以參與式的民主更有可能,這都有助於民主的深化及有效率,但反面的批評者卻認為,由於訊息的流通,人民更容易表達出個人的不滿,並且呼朋引伴,進行群組式的動員,於是特定的人群反而有了更大的力量;「電訊民主」在同類相聚、相互濡沫之餘,許多群組更容易激烈化,並取得超過他們真實力量的影響作用,如果時間湊巧,他們更容易促成破壞性的改變。例如伊斯蘭世界的「阿拉伯之春」運動就是典型,近年來歐洲各國的新興左右翼反歐盟小黨都能快速成長,一躍成為主流的政黨,這些小黨的超快速成長,都是靠著資訊科技之助,它已被認為是「數位民主助長了新民粹主義」。英國的脫歐就是這種新民粹主義最突出的案例。傳統上所謂的主流非主流已完全亂了套。在這個資訊科技發達、新民粹當道的時代,政治的民主治理及效率已增加了難度。

政府運作絕對不應見招拆招

而現在台灣所處的恰好也是這種情況之下。台灣的民眾已不再畏懼在網路上表現自己,如果時機湊巧,可能就會快速引發風潮,如果政府因應不當,可能就會造成社會上的廣泛模仿。台灣處理華航空服員罷工,自以為讓步就可解決罷工危機,殊不知這反而連動出更多的罷工,由華航空服員,立即就是華航地勤,再來將是華信、台電,甚至於還有郵務士也要罷工。政府的運作絕對不應見招拆招,而必須有政府研判問題的整體性。目前台灣經濟不振,當經濟不振,勞工的受傷害意識就會興起,勞工問題已注定將是現任政府最大的考驗。

而更值得社會來反省的就是士兵虐殺「毛小孩」小白所引起的騷亂了。軍人虐殺動物當然不足為訓,但我們政府上自外訪的總統都發表了談話,行政院長也表示了關切,這對動保人士當然是變相的鼓勵。為了毛小孩被虐殺,台灣的海軍司令及國防部長被罵,向群眾道歉,而群眾則高舉「打死人渣」、「一命還一命」的抗議標語。政府的最先反應過了頭,動保人士的抗議更是過了頭。近代的動物權運動,乃是個經常搞過了頭的運動,因此英國的蘇格蘭警場曾將最激烈的動物權派別列為「動物權恐怖份子」。台灣的官民對於動物權問題似乎也應找到恰當的中道!

今天的台灣已進入了和歐洲相仿的「過多元主義」階段,社會上的各種人群都牢騷滿腹,動輒展開各種行動,政府治理的困難,將是未來最大的考驗!

(作者為文化評論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