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我嗎?」
你說你最近常在深夜攬鏡自照,如此自問。
希臘神話中的納西瑟斯,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出神凝視,竟至愛上了自己。你說你是有點納西瑟斯,但又不那麼納西瑟斯,你不想做水仙花。
你說你的眉毛雖然英挺,卻有點誇張;眼睛雖然清澈,卻有點空洞;嘴唇雖然紅潤,卻有點薄弱。在你那稚氣的優美中,你看到的是稚氣多於優美。
「這不是我想要的我。」你對鏡徬徨,你凝視鏡子,希望再造一個更令自己滿意的「我」。
攬鏡自照,是一種奇妙的體驗。面對鏡中那個影像,總是讓人想起「我是誰?」這個問題。
「我是誰?」當你對鏡猜疑時,我想你在意的並不是你叫M、是一個學生這類的身份,或是眉毛、眼睛、唇角所組成的形體,而是某些內在的特質、信念、期待、抱負、興趣等等,也就是你思想、意識、情感和記憶的主體,一種被稱為「靈魂」或「自我」的東西。
鏡子,不僅讓我們看清自己的形貌,而且想起形貌背後的靈魂或自我。
我們忍不住想對鏡裝扮。只是有些人想裝扮他的形貌,而有些人想裝扮他的靈魂。不管是裝扮自己的形貌或靈魂,我們都因鏡子而成為一名演員。
現在終於輪到你在塵世這個舞台登場演出的時刻。
如果你想裝扮自己的形貌,你可能需要更大的鏡子、更多的燈光;但如果你想裝扮自己的靈魂,我勸你最好將眼光從手中的鏡子挪開,到其他地方去尋找你需要的鏡子。
「以銅為鏡」不如「以人為鏡」。
在這齣即將由你擔綱演出的人生之戲裡,你要演出什麼角色,雖然由你自己決定;劇本也有賴你自己去編寫;但如果你想要有精彩而漂亮的演出,也許你應該先參考一下前人的戲碼。
在古今中外的舞台上,有過多少可歌可泣可感的角色和劇本,它們都可以是你的鏡子。
其實,你也是一面鏡子。你彷彿「手中青銅鏡,照我少年時」,讓我想起年輕時候的自己,想起自己曾經有過的徬徨、執著與猜疑。「風雲入世多,日月擲人急;如何一少年,忽忽已四十?」看到你,讓我興起無限的感慨。
在你即將登場演出的時候,也許我可以提供你一些鏡子——一些我覺得不錯的角色和劇本,不是要你照單全收,依樣畫葫蘆,而是從中篩選適合裝扮你靈魂的顏料,擷取編寫你演出劇本的靈感。
/ 王溢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