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6/2013

富而未貴

蔣曉雲 夫婿是英國人的瑞典朋友嫁雞隨雞說一口倫敦腔英語。從前同樓辦公,相約午餐,常聽她用讓美國佬莫名其妙著迷的英國腔譏笑矽谷沒有貴族,只有新富。我幾次想開玩笑揶揄她不懂中文富、貴不分家,薪水階級的工程師配到幾張股票在臺灣都能成輿論口中「新貴」。卻因為某些可能和種族自尊心有關的原因放棄了耍這嘴皮子。  華文報紙稱之為「貴族幼稚園」的紐約三一學院附屬幼稚園,一年學費接近四萬美元,想把兒女送進去跟媒體大亨梅鐸的長孫或地產大亨川普之女當同學的家長卻趨之若鶩。紐約時報兩年前還報導「沒關係的」小孩(no connection)錄取率是2.4%。  美國信奉資本主義,私校入學標準很有彈性;沒祖蔭的普通百姓想送子女去貴價幼稚園跟名門巨室之後當同學,只能通過入學考試。出得起錢的父母給三、四歲孩子找老師補習,收費每小時350美元。小毛孩考試有題庫,比如問「蘋果和橘子是──?」標準答案是「水果」,回答「好吃」得0分。  聞有台灣熟人送兒女到美國就讀所謂高中名校,每年學雜費足以在美養活一戶四口中產之家。因為我孤陋寡聞,沒聽說過學校大名,承蒙見告:台灣某知名律師的小孩就讀這間!  名人效應中外通行,從純天然酵母麵包、大撈小撈火鍋,甚至兒女上學,都有跟風。問題在於小市民為什麼相信名人懂行?明星大紅大紫以後,普遍看來比剛出道時英俊或美麗不假,可是女演員出版醫美書籍談己身美容經驗,並不能取代醫師的專業意見。  為小孩選學校更不該盲從;名人未必是稱職的家長,名校也未必提供合適子女的教育環境。交朋友和談戀愛一樣,緣份勝過努力;能和中學、大學同學維持一輩子的友誼已屬難得,在幼稚園展開持續到成年後發揮作用的社交圈恐怕只是做父母的一廂情願。  根據知情朋友相告,台灣私立高中招生競爭激烈,有幾所效法補習班做法,以高額獎學金招收國中前幾名畢業生入學,再集中資源培養三年,衝高名牌大學錄取率,以廣招徠。  學校發獎學金給有潛質的學生培育英才,將來成為傑出校友,母校得以沾光,得到回饋,理所當然。做教育生意不顧資源排擠效應,犧牲受教平等,集中全力栽培明星學生,只為三年之後成為招生活廣告,讓不明就裡的家長繼續把孩子送去「陪讀」隔壁班由自己代繳學費的樣板同學,則「客戶」失望事小,誤人子弟事大。  開學店和辦學校兩碼事,富和貴更殊途不同歸。身份上的貴族早隨封建和帝制被推翻打倒,共和國只有精神上的貴族。小報常把一身名牌的新富,也不管身家來自貪污、倒債、內線交易,都說成是「貴氣逼人」;這個「貴」僅有字面意義,指衣物上的價碼牌。  杜詩說得好:「位下曷足傷,所貴者聖賢」。新富有命就會暴發,聖賢之貴卻歲月悠長,與同學父母、英語腔調、金錢地位無關;自修貴氣,由內而外,顯而不露,缺點只是有時略「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