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2013

老經濟學家感慨中國貧富差距強調“人與人”

朝日新聞-村上太輝夫- 在社論中評論《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簽署35週年的話題時,筆者調查了當年簽約時的情景。當時日本舉國上下熱烈歡迎為互換條約批准書而赴日訪問的鄧小平,與現在冰冷的日中關係成鮮明對比。 鄧小平面對日本記者俱樂部的400名記者說,“中國在經濟和科學技術上落後”、“想向偉大的日本人民學習”。這樣的言論或許有損本國的威信,但當年日中兩國在經濟實力上的差距確實很大。從那以後,在日本政府和民間的協助之下,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政策。 親眼見證這一經濟發展過程的人是怎樣想的呢?筆者採訪了原經濟企劃廳長官宮崎勇(90歲)。30多年來他一直與中國的政府高官和學者進行交流。 “貧富差距擴大是在意料之外的。”宮崎回顧起往昔,字斟句酌。 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隨著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收入差距逐漸縮小。宮崎曾經確信,中國也會踏上同樣的軌跡。“對於戰後日本的成功,我們或許想得過多了。”在中國,存在沿海與內陸之間的差距,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差距,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有貧富差距。另外還存在將城市人口與農村人口劃分開來的戶籍制度等各種要因。雖然中國曾經借助日本的力量,但並沒有走日本式的發展道路。 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主張的一個學說認為,經濟發展初期收入差距擴大,然後將逐漸縮小。這種經濟發展走勢圖又被稱作“倒U字形曲線假說”(庫茲涅茨曲線)。最近這35年,中國或許還處於倒U字的前半部分。另一方面也有看法認為,中國的勞動人口停止增長,農村政策等作為後援,貧富差距已經開始縮小。但結果究竟如何,或許還需要一段時間來觀察。 圍繞如今日中關係惡化所帶來的影響,宮崎看得很開:“什麼都不會變。”“但是,外交上的種種問題……”我剛開始反駁,宮崎又說道:“因為這都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嘛。” 秋意漸濃,回去的路上我反复在琢磨“人與人”這個詞。在談論中國時,或許我不禁會試著想想上海街頭步履匆匆的行人、四川農村在田地里辛勤勞作的農民。如果心裡總是想著每一個個人,那麼首先應該考慮的當然是貧富差距問題。就這樣,我重新理解了宮崎的想法並作出反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