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2013

林肯重要遺產 - 蓋茲堡演說150年

嚴震生

在我讀輔大英文系時,教授在「演說與辯論」的課程中,要求學生練習美國總統林肯的蓋茲堡演說(Gettysburg Address),當時僅知道國父孫中山三民主義的民族、民權和民生的靈感,出自於林肯在演說結語中提及的民有(of the people)、民治(by the people )、民享(for the people)。儘管大學畢業已卅多年,但至今仍然記得這個演說的開場白—「八十七年前,基於對自由的堅信及人人皆生而平等這個信念,建國先賢於這塊土地上創立一個新的國家。」

事實上,這是一篇非常短的演說,全文短短兩百七十二個字,林肯僅用了兩分鐘,就將對蓋茲堡戰亡將士的悼念之情,及對他們犧牲奉獻的感恩,充分表達無遺,同時還重申美國獨立宣言以來所揭櫫的人人生而平等信念,及美國的民主精神。今年十一月十九日是這篇演說一百五十周年紀念,它和今年八月剛滿五十周年的馬丁路德金恩博士「我有一個夢」演說一樣,是美國中學生朗朗上口、經常需要背誦的經典演說。

蓋茲堡戰役發生在一八六三年七月,是美國南北戰爭中雙方死傷人數最慘烈的戰役,南方的李將軍率軍深入屬於北方的賓州,在靠近該州與維吉尼亞邊界的蓋茲堡和北軍發生三天激戰。李將軍原希望透過這場戰爭的勝利,促使一些聯邦的政治人物對政府施壓、放棄戰爭,讓南方的邦聯獨立。雖然雙方各有兩萬多人傷亡及失蹤,但北軍最終還是守住了蓋茲堡,李將軍由華盛頓西北邁向聯邦首都、迫使聯邦政府簽訂和平協議的計畫未能實現,成為南北戰爭的轉捩點,因為在此戰役後,林肯就無需擔憂歐洲列強對南方外交承認,強化其主權的正當性及獨立的合法性。

四個月後,林肯來到這個對美國聯邦得以維繫至為重要的關鍵戰場,紀念戰亡將士墓園的竣工,作了這個後世廣為流傳的演說。除了林肯的「三民主義」外,這個演說中最令人感動的部分是當他說「從更廣泛的意義上,我們無法再對此土地表達更高的敬意,無法再使這塊土地更為神聖」,因為「那些曾在此地奮戰過的勇士—不論他們目前是活著還是已死,早已使這片土地神聖了,遠超過我們卑微努力所能做的增減」。

林肯的蓋茲堡演說,常常被拿來和希臘史學家修昔提底斯所記載雅典政治家佩力克里斯在公元前五世紀,對伯羅奔尼撒戰爭戰亡將士的悼文相比。在雅典和斯巴達進行對抗時,雅典人依照習俗在戰爭第一年結束後,為那些在戰爭中死亡的人舉行喪禮。佩力克里斯的演說和過去的悼文最大不同之處,在於他強調雅典民主制度的優越性,是值得軍人為其犧牲奉獻的政治典範。這和林肯所說戰亡將士的血「不會白流…我們要使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長存」,前後相互輝映。這篇演說也激發近代民主政治中「同等法律保護」的原則,無怪乎歷史學家將美國和雅典的民主思想及政治制度相互比較。

比較諷刺的是,林肯自認為「世界不會注意或永遠記得我們在這裡說過什麼,但他們在此地的事蹟卻將永垂不朽」,因為林肯的蓋茲堡演說顯然比蓋茲堡戰役更為有名,是立言超過立功的實例。不過也因為有此演說,後世更願意深入瞭解這場戰役的重要性,認識到戰亡將士對國家犧牲奉獻的血確實沒有白流。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