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6/2013

什麼才是「正經的」工作?

劉揚銘
十年前,台灣的大學生最流行考研究所、考證照;不過在2013年的今天,大學生的流行恐怕是考國考。公務員工作有保障、薪水穩定、福利好,也難怪自從金融海嘯的2008年以來,國考報考人數屢創新高,7年間增加一倍,在2012年創下近80萬人報名的紀錄。

對於這個現象,有人憂心年輕人失去方向、只想安逸,有人說把青春浪費在考公務員實在不值得,還有人說再這樣下去國家會完蛋,極力呼籲年輕人別再只想考公務員了……

不過,無論你再怎麼討厭公務員,也無法否認底下這個事實:擁有公務員身分,在未婚聯誼的市場中極為有利(至少以今天的台灣來說)。身為公務員的好處還不只是讓婚友社歡迎,在父母向親友炫耀兒女的市場,以及參加同學會時可以安心報上名號的市場中,當我們說出「公務員」三個字,嘴角總是向上揚的。

但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邏輯上我們不能一面覺得女婿是公務員很值得欣慰,並在兒女辭掉工作時建議他們「要不要準備一下國考」;一面卻對其他年輕人說「大家都考公務員,台灣會完蛋」。

追根究柢,公務員的魅力不是來自它的名稱,而是來自於它是被公認為「正常、正經、穩定、有保障」的工作。只要你屬於人人都聽過的大公司(穩定有保障)、上班是有辦公室可以去而不是每天在外面不知道幹嘛(這樣才正經),大抵上都有可以享受社會眼光裡「公務員般」的待遇。不過,如果你從事的不是「正經穩定」的工作,所受到的社會壓力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完的。

台灣第一搖滾天團──五月天的貝斯手瑪莎,最近說自己「前年還被姑姑問:『你什麼時候才要找個正經工作?』」(附帶一提,這年瑪莎的收入推估是新台幣4000萬)。29歲的攝影師張哲榕,以結合虛擬動漫世界和真實生活場景的巧思,贏得美國、法國等地的攝影獎,卻在新聞報導中說:「家人還是希望我找穩定的工作。」

1995年,李安以《喜宴》《理性與感性》成為首位兩度贏得柏林影展金熊獎的導演時,父親還是希望他未來可以走正常一點的路,說:「小安,等你拍到50歲,應該可以得奧斯卡,到時候就退休去教書吧。」已故的大導演楊德昌也曾在得獎以後,聽到媽媽對他說:「你拍了幾部片,現在可以找些正經事做啦!」(以上兩件軼事出自《十年一覺電影夢》,P.138)這些舉例雖然是個案,但台灣社會中有類似想法的人肯定不少。

不過,到底什麼才是「正經的工作」呢?既然唱歌、演戲、拍戲、攝影都不算,運動員、作家理所當然也應該排除在外,農人、水電工或自己開小吃店大概也不行。想來想去,所謂「正經事」很可能風險最小的意思。老師、律師、會計師、公務員,有資格保證、不會失業的最好。薪水比別人高一點、可以穩定做個25年不會被裁員(同時支付25年房貸)、退休之後有一筆退休金養老,就是最穩定的工作。

我們的社會並不期待年輕人發展興趣,用自己的熱情去賺錢,即使已經證明這條路有可行性,甚至獲得國際獎項的肯定(好比成為亞洲天團,在52歲得到奧斯卡最佳導演之類的),父母對他們的評價卻還是「你什麼時候才要去找個穩定的工作?」

我們對工作的想像挺貧乏的。心裡總有個聲音說:「你千萬別以為自己是李安、楊德昌或瑪莎哦!那些人不是你可以學的。不如安安份份,想做的事情等退休之後再做就好。」不過這個順利人生的幻夢,卻被「勞退基金破產」的新聞給狠狠敲碎。今天的年輕人大概要工作到75歲才准領退休金,而且金額可能已被通貨膨脹稀釋掉大半。當你的職涯被迫延長到50年,退休之後不知道還有沒有命跟錢,還有什麼熱情可以等到以後再做?

2013年國考報考人數終於減少了,也許年輕人已經發現所謂正經穩定的工作,其實也沒那麼穩定、並不是很正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