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上仁
過去以新北市轄區內名勝為背景所寫的台語創作歌曲並不多見,其中較具知名的大多集中在「淡水」的概念上。
新北市是幅地遼濶、人口稠密的縣市,轄區之內,風光明媚,人文薈萃、物產獨特。諸如野柳公園、九份老街、十分瀑布、淡水紅毛城、烏來温泉、朱銘美術館、平溪放天燈、金瓜石黄金夢、板橋林本源園邸、鶯歌陶瓷老街、三峽祖師廟及深坑吃豆腐,都是名聞遐邇,深受觀光客喜愛的好地方,也是寫詞作曲的好題材。然而,觀諸過去以新北市轄區內名勝為背景所寫的台語創作歌曲並不多見,其中較具知名的大多集中在「淡水」的概念上。因此,本文所要介紹的「新北市的台灣歌」,也將以「淡水」或與「淡水河」相關的歌曲為對象,並選出較具知名或特殊意的四首歌:《河邊春夢》、《淡水暮色》、《流浪到淡水》、《淡水河畔》等,作為本文的重心。
■靈感來自淡水河邊的《河邊春夢》
淡水,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人居住地,他們分佈於今淡水區各處,以漁獵和簡單的農耕為生。昔時,他們雖然也從生活中孕育出不少歌調,可惜如今並無完整的詞、曲記載。
《河邊春夢》可說是,最早以淡水河畔的景緻景緻為創作靈泉的台語創作歌曲。作詞者周添旺,才華橫溢,據他所稱:《河邊春夢》是他散心漫步淡水河畔時,看見一位滿面憂愁的女子,似為失戀無神,孤單地徘徊在淡水河邊。於是,就藉著所見情景和感覺,寫下這首春夢了無痕的悲嘆情歌。
1935年,此歌由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出版發行,當時由日藉歌星松原靜韻唱出日語版及台語版。然,或因松原靜韻不諳台語,發音準度稍遜,當時台語版並未引起轟動。直到1950年代,才藉由「淡水河十三號水門」社會案件及《河邊春夢》同名電影的上映,使得此歌盛行於台灣社會。
河邊春風寒,怎麼阮孤單,抬頭一下看,幸福人作伴,
想你伊對我,實在是相瞞,到底是按怎,不知阮心肝。
昔日在河邊,遊賞彼當時,實情佮實意,可比月當圓,
想伊做一時,將阮來放離,乎阮若想起,恨伊薄情義。
四邊又寂靜,聽見鳥悲聲,目睭看橋頂,目屎滴胸前,
自恨歹環境,自嘆我薄命,雖然春風冷,難得冷實情。
第三段歌詞中的「目睭看橋頂」的「橋」,即台北大橋,河岸正是當時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好去處。此歌歌詞,周添旺運用五字整齊句來書寫、曲調節奏屬於四三拍的結構,都是台語歌中少見的例子;旋律則宛如流水潺潺的韻律,動聽而流暢,易於朗朗上口。
■深具文學特質的《淡水暮色》
被台語文學界公認為深具文學意涵和特質的《淡水暮色》,是戰後傑出作詞家葉俊麟及創作歌者洪一峰合作完成於1957年的不朽之作。葉氏應用了直述白描及起興法等寫作技巧,不只深刻地描繪出淡水動人的黃昏景緻,並藉此勾劃出淡水漁村人們的心情、鳥兒啼叫聲引發的內心遐思,及老街小巷裡的思古幽情,親切而動人。此歌問市已有60年,迄今仍為卡拉OK裡,經常被點唱的名曲,可見一首歌能否流傳久遠,詞曲優美乃其必備的條件呀!
日頭將欲沉落西 水面染五彩 男女老幼在等待 漁船倒返來
桃色樓窗門半開 琴聲訴悲哀 啊……幽怨的 心情無人知
朦朧月色白光線 浮出紗帽山 河流水影色變換 海風陣陣寒
一隻小鳥找無伴 歇在船頭岸 啊……美妙的 啼叫動心肝
淡水黃昏帶詩意 夜霧罩四邊 教堂鐘聲心空虛 響對海面去
埔頂燈光真稀微 閃閃像天星 啊……難忘的 情景引心悲
2003年11月29日,當時的台北縣政府將《淡水暮色》的詞譜刻在石碑上,豎立在淡水漁人碼頭「情人橋」旁,讓此歌所闡述的淡水情與景,永留後代子孫的心中。
葉俊麟崛起於戒嚴時期,正是國民政府大力推動「國語政策」,嚴格管控媒體的年代。當時,在欠缺傳播媒體的支援下,台語歌曲難以健康成長。台語唱片公司為求生存,乃大量引用日曲填上台詞,以降低成本。葉俊麟在唱片公司的懇求下,為日本作曲家宇佐英雄所寫的曲調,填上台語歌詞而成為名噪一時的《淡水河邊》:「黄昏的淡水河邊,路燈閃閃熠。看四邊的景緻,不覺心傷悲。……。」迄今,仍為台語老歌愛好者所傳唱,惟基於鼓勵在地音樂的成長,此歌在此就不多作著墨。
■家喻戶曉、朗朗上口的《流浪到淡水》
台灣歌謠才子陳明章,一向善於觀察市井大眾的生活百態,寫出動人而貼切的風土民情。1995年,陳明章以盲人吉他歌手金門王(本名王英坦)和盲人手風琴歌手李炳輝為對象,描述一對殘而不廢,從外地相偕來到淡水走唱謀生的過程。藉著他們的奮鬥史來暢談人生的起落、愛情的冷暖,並鼓勵大家抓住當下好友相聚,爽快暢飲幾杯,把鬱卒往事放水流,彼此為前程相互勉勵。
有緣 無緣 大家來作伙 燒酒喝一杯 乎乾啦 乎乾啦
扞著風琴 提著吉他 雙人牽作伙 為著生活流浪到淡水
想起故鄉心愛的人 感情用這厚 才知影痴情是第一憨的人
燒酒落喉 心情輕鬆 鬱卒放棄捨 往事將伊當作一場夢
想起故鄉 心愛的人 將伊放抹記 流浪到他鄉 重新過日子
阮不是喜愛虛華 阮只是環境來拖磨
人客若叫阮 風雨嘛著行 為伊唱出留戀的情歌
人生浮沈 起起落落 毋免來煩惱 有時月圓 有時也抹平
趁著今晚歡歡喜喜 鬥陣來作伙 你來跳舞 我來唸歌詩
有緣 無緣 大家來作伙 燒酒喝一杯 乎乾啦 乎乾啦
《流浪到淡水》流傳至今已20年,雖以金門王和李炳輝為題材,却反映了許多民眾的心情故事,尤其好友相聚時,總是自然唱起「有緣,無緣,大家來作伙,燒酒喝一杯,乎乾啦,乎乾啦!」。好歌不寂寞,此歌詞譜與《淡水暮色》同樣被刻在石碑上,豎立在淡水漁人碼頭「情人橋」旁,永留後代子孫的心中。
■文學家筆下的《淡水河畔》
文學家巫永福和音樂家郭芝苑,都是曾於日治時代赴日深造的台灣精英。二位大師惺惺相惜,晚年,他們合寫了一首台語藝術歌曲《淡水河畔》。
巫永福,1935年日本明治大學文藝科畢業。曾在日組織「台灣藝術研究協會」,回台後參加「台灣文藝」,積極投入寫作,其一生的主要文學成就在詩歌、小說作品。晚年任「台灣文藝」發行人,並設有「巫永福文學獎」「巫永福文學評論獎」「巫永福文化評論學」三大獎,以鼓勵後進。郭芝苑,1935年就讀東京錦成中學,1941年進入東京東洋音樂學院學習音樂。郭氏一生音樂作品多元而廣泛,包括管弦樂、歌劇、室內樂、協奏曲、鋼琴曲、合唱曲、藝術歌曲及流行歌曲等,應有盡有。
巫氏藉著淡水河邊的天空白雲和潺湲流水,來傳送思君女子的心情。他揉合了《望春風》的「心內彈琵琶」的微妙心境及《四季紅》的「入洞房、朱朱紅」的隱射情節,為台灣歌謠再寫下一首令人拍案叫絕的思君情歌。
淡水河畔,依欄杆,白雲在眠夢。 想著你啊,面會紅,心肝却輕鬆。
觀音山啊,媠噹噹,好像對咱講。 咱二人啊,做尪某,心啊跳叮噹。
伸手開啊,玻璃窗,河水在眠夢。 講愛說情,嘴唇動,心肝熱紅紅。
白鷺鷺啊,像新人,相好行洞房。 我的君啊,咱二人,通啊通不通。
藝術歌曲,著重在文學詩篇與嚴肅音樂的結合,一向乏人問津。但台灣歌樂的發展,必需要通俗流行歌曲和藝術歌曲並駕齊驅,才能走出台灣歌樂的康莊大道,樹立歌樂的地位。
■尾聲
經由唱片公司商業機制所出版發行的歌曲,其內容難免有它商業考量與侷限性,大多以愛情為重心,淡水風光和人文只是綠葉陪襯(《淡水暮色》與《流浪到淡水》算是少數的例外),很難能有以藝文性、文化性、歷史性與人文性的主要題材的歌曲。
然而,淡水是一個歷史悠久、風景秀麗,自古為台灣八景之一的好地方。歷史上,曾經是台灣第一大港,也是西方文明在台灣北部散播的起點。紅毛城留有西班牙人和荷蘭人的足跡;滬尾炮台有中法戰爭的影子;無極天元宮每年春天的櫻花競艶;老街小巷裡數不盡的陳年故事;漁人碼頭引人入勝的落日餘暉;龍山寺觀音菩薩的慈航廣濟;一滴水紀念館紀錄著台日人民濃烈的情誼;……在在都是寫作「淡水之歌」的最好素材。
期待新北市政府及淡水區公所,未來在發展與提昇淡水的規劃中,能有編寫「淡水在地之歌」的計劃,使淡水成為充滿歌聲的温馨小鎮。
新北市是幅地遼濶、人口稠密的縣市,轄區之內,風光明媚,人文薈萃、物產獨特。諸如野柳公園、九份老街、十分瀑布、淡水紅毛城、烏來温泉、朱銘美術館、平溪放天燈、金瓜石黄金夢、板橋林本源園邸、鶯歌陶瓷老街、三峽祖師廟及深坑吃豆腐,都是名聞遐邇,深受觀光客喜愛的好地方,也是寫詞作曲的好題材。然而,觀諸過去以新北市轄區內名勝為背景所寫的台語創作歌曲並不多見,其中較具知名的大多集中在「淡水」的概念上。因此,本文所要介紹的「新北市的台灣歌」,也將以「淡水」或與「淡水河」相關的歌曲為對象,並選出較具知名或特殊意的四首歌:《河邊春夢》、《淡水暮色》、《流浪到淡水》、《淡水河畔》等,作為本文的重心。
■靈感來自淡水河邊的《河邊春夢》
淡水,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人居住地,他們分佈於今淡水區各處,以漁獵和簡單的農耕為生。昔時,他們雖然也從生活中孕育出不少歌調,可惜如今並無完整的詞、曲記載。
《河邊春夢》可說是,最早以淡水河畔的景緻景緻為創作靈泉的台語創作歌曲。作詞者周添旺,才華橫溢,據他所稱:《河邊春夢》是他散心漫步淡水河畔時,看見一位滿面憂愁的女子,似為失戀無神,孤單地徘徊在淡水河邊。於是,就藉著所見情景和感覺,寫下這首春夢了無痕的悲嘆情歌。
1935年,此歌由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出版發行,當時由日藉歌星松原靜韻唱出日語版及台語版。然,或因松原靜韻不諳台語,發音準度稍遜,當時台語版並未引起轟動。直到1950年代,才藉由「淡水河十三號水門」社會案件及《河邊春夢》同名電影的上映,使得此歌盛行於台灣社會。
河邊春風寒,怎麼阮孤單,抬頭一下看,幸福人作伴,
想你伊對我,實在是相瞞,到底是按怎,不知阮心肝。
昔日在河邊,遊賞彼當時,實情佮實意,可比月當圓,
想伊做一時,將阮來放離,乎阮若想起,恨伊薄情義。
四邊又寂靜,聽見鳥悲聲,目睭看橋頂,目屎滴胸前,
自恨歹環境,自嘆我薄命,雖然春風冷,難得冷實情。
第三段歌詞中的「目睭看橋頂」的「橋」,即台北大橋,河岸正是當時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好去處。此歌歌詞,周添旺運用五字整齊句來書寫、曲調節奏屬於四三拍的結構,都是台語歌中少見的例子;旋律則宛如流水潺潺的韻律,動聽而流暢,易於朗朗上口。
■深具文學特質的《淡水暮色》
被台語文學界公認為深具文學意涵和特質的《淡水暮色》,是戰後傑出作詞家葉俊麟及創作歌者洪一峰合作完成於1957年的不朽之作。葉氏應用了直述白描及起興法等寫作技巧,不只深刻地描繪出淡水動人的黃昏景緻,並藉此勾劃出淡水漁村人們的心情、鳥兒啼叫聲引發的內心遐思,及老街小巷裡的思古幽情,親切而動人。此歌問市已有60年,迄今仍為卡拉OK裡,經常被點唱的名曲,可見一首歌能否流傳久遠,詞曲優美乃其必備的條件呀!
日頭將欲沉落西 水面染五彩 男女老幼在等待 漁船倒返來
桃色樓窗門半開 琴聲訴悲哀 啊……幽怨的 心情無人知
朦朧月色白光線 浮出紗帽山 河流水影色變換 海風陣陣寒
一隻小鳥找無伴 歇在船頭岸 啊……美妙的 啼叫動心肝
淡水黃昏帶詩意 夜霧罩四邊 教堂鐘聲心空虛 響對海面去
埔頂燈光真稀微 閃閃像天星 啊……難忘的 情景引心悲
2003年11月29日,當時的台北縣政府將《淡水暮色》的詞譜刻在石碑上,豎立在淡水漁人碼頭「情人橋」旁,讓此歌所闡述的淡水情與景,永留後代子孫的心中。
葉俊麟崛起於戒嚴時期,正是國民政府大力推動「國語政策」,嚴格管控媒體的年代。當時,在欠缺傳播媒體的支援下,台語歌曲難以健康成長。台語唱片公司為求生存,乃大量引用日曲填上台詞,以降低成本。葉俊麟在唱片公司的懇求下,為日本作曲家宇佐英雄所寫的曲調,填上台語歌詞而成為名噪一時的《淡水河邊》:「黄昏的淡水河邊,路燈閃閃熠。看四邊的景緻,不覺心傷悲。……。」迄今,仍為台語老歌愛好者所傳唱,惟基於鼓勵在地音樂的成長,此歌在此就不多作著墨。
■家喻戶曉、朗朗上口的《流浪到淡水》
台灣歌謠才子陳明章,一向善於觀察市井大眾的生活百態,寫出動人而貼切的風土民情。1995年,陳明章以盲人吉他歌手金門王(本名王英坦)和盲人手風琴歌手李炳輝為對象,描述一對殘而不廢,從外地相偕來到淡水走唱謀生的過程。藉著他們的奮鬥史來暢談人生的起落、愛情的冷暖,並鼓勵大家抓住當下好友相聚,爽快暢飲幾杯,把鬱卒往事放水流,彼此為前程相互勉勵。
有緣 無緣 大家來作伙 燒酒喝一杯 乎乾啦 乎乾啦
扞著風琴 提著吉他 雙人牽作伙 為著生活流浪到淡水
想起故鄉心愛的人 感情用這厚 才知影痴情是第一憨的人
燒酒落喉 心情輕鬆 鬱卒放棄捨 往事將伊當作一場夢
想起故鄉 心愛的人 將伊放抹記 流浪到他鄉 重新過日子
阮不是喜愛虛華 阮只是環境來拖磨
人客若叫阮 風雨嘛著行 為伊唱出留戀的情歌
人生浮沈 起起落落 毋免來煩惱 有時月圓 有時也抹平
趁著今晚歡歡喜喜 鬥陣來作伙 你來跳舞 我來唸歌詩
有緣 無緣 大家來作伙 燒酒喝一杯 乎乾啦 乎乾啦
《流浪到淡水》流傳至今已20年,雖以金門王和李炳輝為題材,却反映了許多民眾的心情故事,尤其好友相聚時,總是自然唱起「有緣,無緣,大家來作伙,燒酒喝一杯,乎乾啦,乎乾啦!」。好歌不寂寞,此歌詞譜與《淡水暮色》同樣被刻在石碑上,豎立在淡水漁人碼頭「情人橋」旁,永留後代子孫的心中。
■文學家筆下的《淡水河畔》
文學家巫永福和音樂家郭芝苑,都是曾於日治時代赴日深造的台灣精英。二位大師惺惺相惜,晚年,他們合寫了一首台語藝術歌曲《淡水河畔》。
巫永福,1935年日本明治大學文藝科畢業。曾在日組織「台灣藝術研究協會」,回台後參加「台灣文藝」,積極投入寫作,其一生的主要文學成就在詩歌、小說作品。晚年任「台灣文藝」發行人,並設有「巫永福文學獎」「巫永福文學評論獎」「巫永福文化評論學」三大獎,以鼓勵後進。郭芝苑,1935年就讀東京錦成中學,1941年進入東京東洋音樂學院學習音樂。郭氏一生音樂作品多元而廣泛,包括管弦樂、歌劇、室內樂、協奏曲、鋼琴曲、合唱曲、藝術歌曲及流行歌曲等,應有盡有。
巫氏藉著淡水河邊的天空白雲和潺湲流水,來傳送思君女子的心情。他揉合了《望春風》的「心內彈琵琶」的微妙心境及《四季紅》的「入洞房、朱朱紅」的隱射情節,為台灣歌謠再寫下一首令人拍案叫絕的思君情歌。
淡水河畔,依欄杆,白雲在眠夢。 想著你啊,面會紅,心肝却輕鬆。
觀音山啊,媠噹噹,好像對咱講。 咱二人啊,做尪某,心啊跳叮噹。
伸手開啊,玻璃窗,河水在眠夢。 講愛說情,嘴唇動,心肝熱紅紅。
白鷺鷺啊,像新人,相好行洞房。 我的君啊,咱二人,通啊通不通。
藝術歌曲,著重在文學詩篇與嚴肅音樂的結合,一向乏人問津。但台灣歌樂的發展,必需要通俗流行歌曲和藝術歌曲並駕齊驅,才能走出台灣歌樂的康莊大道,樹立歌樂的地位。
■尾聲
經由唱片公司商業機制所出版發行的歌曲,其內容難免有它商業考量與侷限性,大多以愛情為重心,淡水風光和人文只是綠葉陪襯(《淡水暮色》與《流浪到淡水》算是少數的例外),很難能有以藝文性、文化性、歷史性與人文性的主要題材的歌曲。
然而,淡水是一個歷史悠久、風景秀麗,自古為台灣八景之一的好地方。歷史上,曾經是台灣第一大港,也是西方文明在台灣北部散播的起點。紅毛城留有西班牙人和荷蘭人的足跡;滬尾炮台有中法戰爭的影子;無極天元宮每年春天的櫻花競艶;老街小巷裡數不盡的陳年故事;漁人碼頭引人入勝的落日餘暉;龍山寺觀音菩薩的慈航廣濟;一滴水紀念館紀錄著台日人民濃烈的情誼;……在在都是寫作「淡水之歌」的最好素材。
期待新北市政府及淡水區公所,未來在發展與提昇淡水的規劃中,能有編寫「淡水在地之歌」的計劃,使淡水成為充滿歌聲的温馨小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