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2016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王昶雄
林衡哲(醫師、台灣文庫創辦人)

簡介: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作詞者王昶雄,本名王榮生,生於1915年,是淡水鎮九坎街(今之重建街)人,13歲那一年單身乘輪負笈日本求學,中學畢業後於順利考上文學系,第二年奉父命重考日本大學齒學系。於1942年學成歸國。

27歲返台後,一面在故鄉淡水開設齒科診所,參與「台灣文學」雜誌;1943年創作了他一生的不朽之作中篇小說《奔流》。「王昶雄的奔流,是皇民化時代寫的唯一的一篇站在被殖民者的立場,冷靜地去揭露皇民化運動對於台灣人心靈的摧殘與迫害。」文評大師葉石濤也説:「王昶雄所要表現的是台灣民眾抵抗皇民化的意志。」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就會看見五彩的春光,雖然春天無久長,總會暫時消阮滿腹辛酸。春光春光你何在,望你永遠在阮心內。阮若打開心內的門,就會看見五彩的春光。

阮若打開心內的窗,就會看見心愛彼的人,雖然人去樓也空,總會暫時給阮心頭輕鬆。所愛的人今何在,望你永遠在阮心內,阮若打開心內的窗,就會看見心愛彼的人。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就會看見故鄉的田園,雖然路途千里遠,總會暫時給阮思念想要返,故鄉故鄉今何在,望你永遠在阮心內。阮若打開心內的門,就會看見故鄉的田園。

阮若打開心內的窗,就會看見青春的美夢。雖然前途無希望,時消阮滿腹怨嘆,青春美夢今何在,望你永遠在阮心內。阮若打開心內的窗,就會看見青春的美夢。

(詞:王昶雄1915~2000)

1994年台灣文學評論家張恆豪和我,曽經合作主編「復活的群像」(台灣三十年代作家列傳),此書當年一度成為全國臺灣文學系的教材之一,在這28位台灣日治時期的作家中,以賴和與吳濁流對我的思想啓蒙最大,其中吳新榮、巫永福和楊千鶴我們都出版過他們的傳記,而我邂逅過的30年代作家中,以不朽的文學老兵楊逵的奮鬥精神最讓我欽佩,他在1982年光臨洛杉磯,促成了北美洲台灣文學研究會的成立,而我在1997年返台服務後,接觸最多,最讓我懷念的便是出生淡水的文壇長青樹王昶雄,因此沒有出版他的多采多姿的人生傳記,將會是張恆豪與我的終身遺憾。

雖然他去逝時,已經享壽85歲,但是在我心目中,卻是台灣最可愛、可敬、又可佩的文壇長青樹。

醫學與文學兼顧的尖兵

王昶雄本名王榮生,生於1915年,是淡水鎮九坎街(今之重建街)人,父親是位海商,帶著太太經常在華南一帶奔波,他則留在淡水家由外祖母一手撫養長大,他之所以熱愛文學的原因,可能與他寂寞的童年有關,讓他總是在淡水河邊遐想、夢想和回憶中。幼年就讀淡水公學校,是李登輝前總統的學長;13歲那一年單身乘輪負笈日本求學,赴日後,先在郁文館中學就讀,由於他口才好,丹田更佳,曾經獲得東京郁文館中學的全校雄辯大會中獲得二次冠軍,由「台灣囝仔」拿走冠軍,這是當年的大新聞。

他不但有本領講一口道地的江戶腔日語,他的日文寫作也超越日本人,因此中學畢業後於順利考上他喜愛的日本大學文學系,第二年奉父命重考日本大學齒學系。於1942年學成歸國。20歲時,曾加入日本「青鳥」雜誌同仁,他的青春詩「我的歌」便是發表在此刊物;二年後,又加入日本「文藝草紙」季刊同仁。23歲時,他的詩「陋巷札記」發表於台灣的「台灣新民報」;次年他的中篇小說處女作「淡水河之漣漪」在「台灣新民報」連載,成為台灣文壇的新秀。

27歲返台後,一面在故鄉淡水開設齒科診所,一面正式加入張文環、陳逸松等領導的「台灣文學」雜誌成為同仁,與西川満的「文藝台灣」互別苗頭;28歲時(1943年)他完成了二件人生大事:與淡水名女畫家林玉珠女士結婚,她是馬偕外孫陳敬輝的高徒;創作了他一生的不朽之作中篇小說「奔流」, 發表於「台灣文學」三卷三期,後收錄在「台灣小說集」由大木書房出版。從1942年返國到1947年二二八事件之間,是他用日文創作的黃金時代,他的小說、詩、散文、評論等都散見於台灣各大報紙與雜誌,1946年他除行醫之外,也到淡水純德女中兼任歷史老師。

而他一生最快樂的那一段日子,大概是在王井泉主持「山水亭」這家餐廳兼文藝沙龍時,在這裡他與王井泉,張文環、吳新榮、陳逸松、陳夏雨、呂赫若、呂泉生等日治時代的文人才子,在此吟詩品酒、高談濶論,在無形中促成了近代台灣第一次小型文藝復興的浪潮,這時期的王昶雄創作了四部中篇小說:「淡水河的漣漪」、「奔流」、「梨園之歌」和「鏡子」,可以說都是嘔心瀝血之作,雖然各有不同的題材,卻同樣彰顯他的思想脈絡;至於短篇小說,他也創作出:「流放荒島」、「小丑的嘆息」、「阿緞做新娘」、「濱千鳥」、「當緋櫻開放的時候」等12篇力作;現代詩18首,他的詩作以抒情見長,結構完整,富有一種韻律感;文藝評論25篇,都是非常有獨立思考騰地有聲之作。

但是二二八事件的來臨,結束了他的日文創作的黃金時代,「山水亭」結束營業更讓他傷心,昔日文友相聚的歡樂時光一去不復返,台灣知識分子的鬱悶心情,使他封筆將近廿年。1950年他由淡水遷居台北中山北路,仍然專心做開業的齒科醫師。

代表作「奔流」的評價

「奔流」是王昶雄用直截了當的手法表現反日的意識和感情的作品,好友陳逸松曾經在「大稻埕20年小史」中寫道:「台灣人作家的作品,我都讀過很多,特別是王昶雄的「奔流」、吳新榮的「亡妻記」及張文環的諸作,我是不能忘掉的。」素有「演技派第一人」之稱的宋非我,曾反覆讀過三遍,稱它是一部經典之作;1943年「台灣文學」雜誌,舉行的台灣文學賞,呂赫若以「財子壽」得正奬,坂口䙥子的「燈」和王昶雄的「奔流」獲候補獎。

為了這篇文章的發表,台灣文學主編張文環不知保安課來回好幾趟,新婚老婆也抗議,王昶雄在小說裏把她的老師陳敬輝醜化了,更有讀者誤認為是一篇皇民化作品,事實上正如張文環所謂:「王昶雄的奔流,是皇民化時代寫的唯一的一篇站在被殖民者的立場,冷靜地去揭露皇民化運動對於台灣人心靈的摧殘與迫害。」在「奔流」中,王昶雄能夠讓像林柏年那種純真的抗日青年粉墨登場,已經算是「勇冠三軍」的作家了。文評大師葉石濤也説:「王昶雄所要表現的是台灣民眾抵抗皇民化的意志。」

六十年代以精彩漢文重新登場


1957年「山水亭」時代老友呂泉生,與辜偉甫共同創辦「營星兒童合唱團」,正在台灣歌曲面臨殖民地化的時候,呂泉生頸頭十足地邀請王昶雄合作譜寫台灣本土的歌曲,而王昶雄本來就對蘇格蘭民謠「懷舊」和日本一代詩宗西條八十充滿喜愛與敬佩,以「通俗歌曲藝術化,藝術歌曲通俗化。」為原則,想不到頭一次塔配而產生的就是台語歌曲:「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此曲歌詞的靈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每一個離鄉背井的遊子,總會眷念自己家鄉的種種,故鄉的田園,讓我身在異鄉時的無奈日子裡,有所寄懷,我也有留日懷鄉的經驗,因此自然而然地寫下此曲。」1957年台灣省文化協會男聲合唱團,在台北中山堂發表此曲後,立刻在校園與民間流行起來,也成為呂泉生一生最重要的二首代表作之一。(另外一首是柸底不可飼金漁)以後又合作過20多首歌曲,也頗為叫座。
也許音樂是心靈的良藥,讓王昶雄慢慢地走出二二八的陰影,1965年重現文壇,這時大家才發現他的中文寫得跟日文一樣棒,連後輩黃武忠也再三讚嘆說:「王氏文筆順暢、華麗,與造句之精湛,讓我驚服。使一個從小就接受中文教育的我,自嘆弗如。」顯然他是下個苦功夫的。可惜他不再創作小說了,但是他的創作力豐沛,迭有新作,談文論藝話人生,真情流露,寓趣深遠,他畢生的文集,有「驛站風情」、「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等書。

台灣文壇的長青樹


王昶雄曾說:「每個人都有三種年齡,第一是歲月年齡,第二是生理年齡,第三是心理年齡。生理年齡是從體能狀況上表現;心理年齡則在精神、觀念上顯示。王昶雄平生最拿手的運動是游泳和爬山,即使到老年他仍然經常去游泳,爬山時也是健步如飛,1988年他帶領我和張恆豪爬上淡江大學時,已經70多歲的他就是如此;那時他頭上連一絲白髮都沒有,而且挺胸豎脊,神釆奕奕,言談間中氣充沛,難怪他的辭典裡,沒有一個「老」字,他常自稱「少年大的」,確實就心理年齡而言,他確實是台灣文壇的常青樹,直到去逝前半年,他才被胃癌打敗,因此他是我碰到的老作家中,最懂得生活藝術的一位。
晚年推動台灣文藝復興不遺餘力
王昶雄天性豪爽豁達,他是日治時代王井泉「山水亭」老板的接棒者,他催生的「益壯會」,把老作家和文人從新結合起來,稱職地做了17年的總幹事,他生前的最後邀請的主講者是彭明敏,王氏可以說是文化台獨的夢想家。此外他也積極參加「台灣筆會」的活動,也擔任「北台灣文學」的文學集主編,成為全國文化局所編輯的最精華的文學叢書, 晚年凡是有關台灣文化的活動,他都會盡心盡力去參與。
他在2000年1月1日去世,象徵一個時代的結束,2000年1月25日陳水扁總統褒揚令中説:「綜其生平,盡瘁台灣文藝復興大業,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統緖」;2000年11月4日淡水真理大學頒發第四屆台灣文學家牛津奬給他,(他是16年來唯一死後才獲獎者)褒揚其一生的文學成就和貢獻,同時舉行王昶雄文學會讓,讓大家懷念玊昶雄為台灣留下難以磨滅的文學資產。他終於走完他多釆多姿「立功」、「立德」、「立言」和「立情」的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