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3/2016

民主的ABC,民主政治就是民意政治。

「完全在野」乃是國民黨的政治初體驗,但該黨顯然還未適應「完全在野」,認清自己失去多數民意支持的事實,思考重拾民意的敗部復活之道。兩個多月來,面對不當黨產條例,顧產不顧黨;面對南海仲裁,保島不保國。凡此顯示,國民黨不是向主流民意修正,而是繼續自殘式地背離主流民意。相對的,「完全執政」的民進黨,新上市便內憂外患。上月底,一項民調顯示,蔡總統滿意度為四十九.一%,不滿意度為三十六%、較上次民調增加十三.四個百分點。

在傳出多人可能競選黨主席聲中,洪秀柱恢復中央總理紀念月會,重振黨德黨魂。但所謂的中央總理紀念月會,乃是黨國時代威權統治的儀式,它是透過由上而下的論述統一所有黨員的思想。恢復這樣的操作,不可能得到當年的效果,反而是昭告天下:國民黨不玩民主這一套。日前,有一位學者在紀念月會演講分析稱:蔡政府民調下滑,連任恐不樂觀,國民黨則後勢看漲。這樣的論調,恐怕是基於對台灣民主深化缺乏體認,所以還在期待二○○八年的經驗重演,誤以為民進黨執政失敗就是國民黨班師回朝之日。

當年,馬英九主政台北市缺乏亮麗建設,領導國民黨又沒有改革理想,扁的失敗成為馬的成功的原因在於:國民黨一直掌握立法院多數席次,黨產黨機器仍有效控制政治運作,而且,台灣社會的公民意識尚未普遍覺醒。於是,目睹阿扁執政狼狽收場,選民失望性地支持馬英九,並幻想其兩岸政策會帶來「和平紅利」。今天,國民黨「完全在野」,並非單純的鐘擺效應,而是二○一四年以來的公民運動方興未艾,年輕世代天然獨蔚為主流,並認清經濟連結中國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此一民意走向,壓倒了馬英九的民主獨裁,壓倒了國共聯手促統,最後造成縣市長、立委選舉到總統選舉的全面翻盤。

新政府,新國會,秉承新民意的付託,積極推動轉型正義、年金改革、司法改革、處置不當黨產等,目標在於剷除黨國體制的溫床,確保民主公平競爭。對此,國民黨的負嵎頑抗,不僅抵擋不了民意洪流,甚而只會自耗東山再起的機會。因為,未來的民主競爭格局,不能再倚賴黨國體制的殘山剩水,只能訴諸主流民意;政黨追求執政的能量,不論是選票還是鈔票(政治獻金),都要以貼近民意的政見來爭取。不此之圖,國民黨只能走到既無選民也無政治獻金的「人財兩失」窮途末路,而屆時無法立足於台灣社會的國民黨,對北京而言也將僅剩點綴性的統戰作用。

日前,蔡政府對原住民族正式道歉,揭開台灣族群和解的新序幕。當然,數百年的怨氣不會馬上消失,若干原住民便批評蔡政府的道歉是家家酒、愈講愈噁心。但,有此感受的原住民,即使對新政府有所不滿,會把希望寄託於數十年來「我把你們當人看」、未曾致力恢復原住民族主人尊嚴的政黨嗎?殷切盼望改革的台灣人民,即使將來對新政府的改革有所不滿,會把希望寄託在反改革的政黨嗎?台灣認同持續上升的國家展望下,即使對新政府國家正常化進程有所不滿,會把希望寄託於「同屬一中」的政黨嗎?

上月底,另一項民調顯示,在政黨偏好方面,民進黨為三十.四%,國民黨為十六%,時代力量為十四.九%。時代力量迅速竄升,政黨喜好度逼近國民黨,這說明了台灣人民對取代國民黨的新政黨期待甚高。民進黨成立於一九八六年,二○○○年便首度執政,二○一六年更完全執政,隨著民主深化,這種可能性更不容忽視。就此而言,國民黨如拒絕脫胎換骨,應是前途堪憂,而非後勢看漲。其實,這也不過是民主的ABC而已,民主政治就是民意政治。得民意者興,失民意者亡,這一點,不僅「完全在野」的國民黨要痛定思痛,「完全執政」的民進黨更要臨淵履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