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足生活的流出物
想像一下鳥瞰整個地球。過去數萬年已讓它面目全非。迄今為止,停機坪和水泥地,還不是最強勢的自然景觀侵入者,而是那些綠油油,在鄉間恣意繁密的農田。從前,茂密森林包覆著地表,如今,農田蜿蜒曲折地在洲際間擴展,將陸地幻化為食物工廠。在農業帶來的急遽變化下,城市、道路和廠房,變成地球表面無足輕重的旁枝微節,而有著單調樣貌的糧田,取代了孕育多元物種的森林。現代化就是踏著破壞自然與土地的步伐一步步走出來的。而現在,仰賴農業以填飽肚子的人類,也面臨農業帶來的致命風暴。
在全球化食品工業裡,不管是香蕉或是本地牧場飼養的牛肉,任何餐桌上的食物,都屬於全球糧食體系的一環。數千哩外的農田,可能是為世界某一遙遠角落的餐桌而存在。在拉丁美洲和東亞,人工田向蓊鬱森林一步步逼進。在交界點的拉鋸兩邊,是原始林和單一栽培模式下的大豆、油棕櫚和雜草。野火和盜木者則在其中竄走、伺機而動。未知的動植物種和難以計數的叢林,因為食品工業,轉化成上千萬噸的溫室氣體。事實上,這樣的滅林過程負面擾動了氣候、水文循環和土壤,以至於聯合國估計全世界農業用地的生產力在本世紀衰退近二五%,未來人類或許根本沒有可以餵飽自己的能力。
侵占森林的農地可能帶來短期大量收益與糧食貿易,但是所造成的環境毀壞卻並非是餵飽全球人口的唯一手段。讀完本書你會發現,美國浪費掉半數以上的食物,英國則是每年辛勤製造二千萬噸的廚餘,而熱愛壽司、魚子醬和其他高價進口食品的日本,則是每年將十一兆日圓的食物直接丟進垃圾車裡。先進國家把食物視為可拋棄式的商品,毫不在乎食品工業所帶來的社會與環境影響。大多數的人都不願意看見亞馬遜森林滅絕,然而,這卻是每天上演的地球異象。如果先進國家的人民能夠少揮霍一點他們的食物,全世界脆弱的自然生態體系和氣候問題,都可以暫時舒緩、歇息。
不管是出於環境或社會考量,要想徹底解決全球糧食浪費的問題,絕對理由充沛。購買超越個人飽足所需的食物,只是間接吞食掉足以讓世界貧窮人口果腹的資源與土地。世界上有超過十億營養不良的人口,但是只要拿出先進國家每日丟進垃圾桶的零頭,就可以讓每個人都吃飽。
先進國家的暴殄天物和其他地區人口的飢餓程度息息相關,雖然,這不是肉眼可以看出來的。如同本書試圖說明,這是真實存在,並且每個人都有能力改變的現象。當然,解決之道並不是要從有錢人的垃圾桶裡挖出壞掉的蕃茄和腐爛的麵包,寄到窮人家裡。相反地,我認為既然先進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在同一個全球化糧食市場,那麼當富裕國家購買成噸的食物卻丟進垃圾桶時,就是平白犧牲了原本可以讓貧窮國家溫飽的食糧。
浪費食物,就是浪費有限的可耕地。如果先進國家減少浪費,那麼多餘農地就可以移作他用,譬如改種貧窮國家可以正常方式取得的其他作物。這樣的因果關係套用在全球需求量大的麥子上,辯證結果的確相當明顯;套用在單一國家耕種、收成、販賣的作物上,結果或許不是那麼地一目了然,但儘管如此,如果該耕地不是拿來種命中註定要毀棄的食物,還是可以改種全球糧食市場內更需求孔急的作物,例如:穀類。
我們已經逐漸了解到個人排放的溫室氣體也是地球暖化的元凶之一。同樣地,我們也該誠實面對,糧食的購買與浪費,也對地球造成威脅。歐美國家為了製造生質燃料(biofuel),浪費了大量食物,造成輿論抨擊不斷。評論者指出,生質燃料工業把原本該拿去餵飽人民的食物,填進汽車油箱裡。二○○八年,聯合國食物權(the right to food)特派調查員尚‧捷格勒(Jean Ziegler)認為生質燃料犯了「違反人道罪」。英國政府與歐盟執行委員會以修正生質燃料計畫回應這項調查,唯獨美國仍然傾心推動,特別是從玉米田製造出的生質乙醇燃料。不可否認,在多數情境下,生質燃料造成飢餓問題、破壞自然生態體系、氣候惡化,那麼,直接將糧食投入垃圾桶呢?想必是更糟吧。
在二○○七年到二○○八年之間,九千五百萬噸的穀類食品被用來製造生質燃料。而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評估,此舉造成全球糧價大幅攀升,讓上千萬人民跌入貧窮與營養不良的黑洞。然而,製造生質燃料所導致的糧食浪費,甚至連全球糧食浪費總量的一半都不到。將糧食投注在生質燃料發展上,並造成世界飢荒問題,似乎是千夫所指的自私想法,那麼,將糧食丟進黏稠的垃圾桶底部呢?
二○○八年,在一場BBC電台辯論裡,昔日柴契爾派支持者,前英國國會議員麥克‧波提羅(Michael Portillo)譏諷地問:「浪費我們的食物,跟貧窮國家的飢餓到底有什麼關連?」人是否總想撇清自己身涉其中的謬誤?一部分人總想否認和遙遠地方的人們有任何關連,另一部分人則強調在複雜關係背後操縱的可能原因。這些問題雖然加深了辯論的複雜度,但並沒有削弱問題的重要性。
有些反對是合理的,譬如富強國家的糧食需求可以刺激貧窮國家的生產與經濟,此外,把食物丟進垃圾桶、增加需求,也可以讓許多農夫荷包滿滿。這在某些情況下是成立的,如同我在第十一章會談的──生產過剩有時是必要的,也對防止食物短缺有正面幫助。但是,創造糧食過剩意味著:土地使用量增加與資源耗損。在生態與產出都達到飽和狀態時,浪費食物的成本將遠勝過潛在利益。況且,當富有國家減少糧食浪費後,那些剩餘食物也只會被其他相對富有的買家買走,把剩餘食物拿去填塞飼料槽的可能性,遠遠大過出現在貧窮家庭的餐盤裡。但是,總體而言,必將減緩全球糧食供應市場的莫大壓力,穩定糧價,並改善仰賴市場為生的貧窮人民生活環境。藉由減少浪費導致需求減少,會造成何種經濟效益是極難評估的,但是以二○○八年生質燃料市場造成糧價攀升七○%的情況看來,減少浪費至少可以抗衡此階段糧價波動與供應失衡。目前日益上升的糧食需求並不符合永續發展(sustainable)概念,換言之,如果市場需求不減緩,那麼世界生態圈將面臨永久性的損害,對於各物種,包含人類,都將面臨空前的困窘。確實,這一刻已經悄悄來臨了。
飢餓與營養不良並不只是遙遠國家的故事,先進國家內也住著上百萬飢民。在英國,約有四百萬民眾沒有足夠營養的食物。在美國,約有三千五百萬個家庭無法取得安全無虞的食物。歐盟評估約有四千三百萬民眾活在食物貧窮(food poverty)的坑洞裡。在這樣的狀況下,超級市場卻仍然執意銷毀上萬噸狀況良好的食品。那麼,為什麼不將那些新鮮食物重新分配給需要的人呢?
本書將說明堆積如山的過剩食物不僅隱含環境責任(environmental liability),也透露了一絲曙光。有效的環境策略可以穩定糧食短缺危機,也確保未來世代沒有糧食隱憂。除了解決糧荒以外,搶救過剩食物也間接紓緩全球暖化現象。在歐洲,超過三○%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來自食品工業。如果大幅削減食物浪費總額,排放氣體至少可以降低五%。請設想,如果我們拿目前種植廢棄糧食的土地來種綠樹,理論上我們可以減少一半以上的全球溫室效應氣體。相較於其他環境保護策略都有著或多或少的缺點,減少食物浪費幾乎不會帶來任何負面影響,也不像要放棄汽車或飛機旅行、減少食肉量那麼天人交戰。把丟進垃圾桶的食物拿來作有效運用,不僅減少我們自身對地球造成的傷害,也提升貧窮人民的生活水平。
廢棄食物本身就造成極大的環境負擔。多數先進國家將有機廢棄物送進垃圾掩埋場,大量分解後產生有毒物質和甲烷氣體(mathane),這種溫室氣體毒性遠高於二氧化碳二十一倍。目前,許多已開發國家早已沒有足夠空間來掩埋垃圾。台灣和南韓皆立法禁止在掩埋場丟棄食物,其他國家早晚也勢必跟進。在此同時,「垃圾」的定義也不斷演變。即便人類不能吞進肚子的過期食物,其實也有著餵養動物、發電、成為有機堆肥的價值。
解決食物浪費問題除了對環境與社會問題帶來正面效益以外,也藏著商機。如我在本書中將介紹的,當食物浪費量減少了,淨利率就會持續提昇。農民藉由出售廢棄食物而收入加倍;解決過度浪費的問題可以讓製造商節省二○%的成本,零售業也會因為提升管理效率而更具市場競爭魅力。認為我們應該從本地農夫市場購買食物的專家,提出了理想化的建言。但是,如果我們認為大型超市和消費主義文化將會繼續存在幾個世紀,控制食物浪費還是會帶給我們巨大收益。
在此書的田野調查過程裡,我搭著巴士與火車,從倫敦進入歐洲,穿越俄羅斯和中亞,遍遊巴基斯坦和印度,再從中國搭渡輪抵達南韓和日本。我發現各國文化對待食物的態度大相逕庭,特別是那些「剩下來」的食物。在南韓文化裡,食物浪費代表慷慨好客。在中國西部的維吾爾族,則視浪費食物為禁忌,這不僅是面對嚴酷環境所產生的儉省文化,也是熱愛農耕、烹飪與飲食的結果──沒有人想浪費美好的食物。事實顯而易見,手上的食物也代表著一份責任,應當妥善對待得來不易的資源。
聯合國已宣布支持減少食物浪費的計畫,並設立目標,在二○二五年將減少一半以上的浪費,但是透過企業、政府與大眾的鼎力合作,目標將會加速達成。當企業無心解決食物浪費問題時,政府更是意興闌珊。歐美政府根本無心調查食品工業扔掉了多少東西。英國政府僅僅出資調查到底有多少食物最後在家用垃圾桶裡落腳,但根本不敢窺看超級市場扔出的食物量有多麼形體巨碩。在發達國家裡,幾乎沒人想了解究竟有多少食物被浪費掉了,或是有多少土地被翻開,肚子裡填滿垃圾。但是只要看一眼成千上萬噸的食物垃圾堆積起來的恐怖地景,就是行動的第一步。
貧窮國家從富裕工業國家學習新的科技技術。但是富裕國家也該從資源匱乏、實行簡約生活的貧窮國家汲取經驗。我在一九九九年到二○○一年居住在德里的中產階級社區,幾乎每間餐廳、小吃店都會把剩餘食物分送給街友。當收垃圾的人把家用廚餘帶到街尾的水泥牆邊時,一群群的牛和豬早悠閒地等著啃嚼芒果皮、馬鈴薯皮和香菜梗,把它們變成鮮奶、肉和糞肥。紙和塑膠品則是被騎著腳踏車的回收小販載到附近工廠(雖然無照工廠排放的氣體也造成健康傷害)。這種受貧困環境驅使的垃圾採集行為對富裕國家來說,應當是珍貴的文化經驗,讓人得以洞見無止盡的富饒生活不過是泡影。
然而,令人難過的是,即使在充滿飢民的貧困國家,也有數量驚人的廢棄食物。在發達國家,人們不知節制地扔掉食物。在貧窮國家,卻因為技術與設備缺陷,而導致無可避免的損失。印度因缺乏便捷運送農產品到市場的基本設備,每年造成一四○億美元以上的損失。在斯里蘭卡,儘管每人平均每日食用僅約一百克的少量水果,而三○%到四○%的水果卻在運送過程中就開始腐臭。可喜的是,只要以相當簡單的方式就可以有效減少五分之一的食物浪費。控制浪費不僅是提高效率的法門之一,也將人民從飢餓黑洞中解放出來。
遠處飢餓的面孔,總讓西方世界對浪費行為感到不安。但如果西方國家政府有意重新配置資源,那麼勤於回收二手物的印度絕對能給西方客無限靈感。在瑪哈拉斯特邦(maharasthra),超過一百家以上的沼氣發電廠利用有機廚餘,滿足無數家庭的用電需求。
發展中國家的精打細算可以警醒西方世界的任性態度;較為貧窮的國家,也可以從西方國家習得進步農業技術,大幅減少食物浪費,餵飽營養不良的人民。目前,兩個世界正好處在最差的狀態裡。而本書可以證明要讓兩個世界同時進入最適模式,不是不可能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