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2013

閱讀貧困化,文化蒼白症


政府天天「書香社會」,從文建會、文化部,天天喊「文化」,結果呢?生活在台灣的人,每人每年平均閱讀二本書(或購買二本書)。與世界各國民眾相較,瞠乎其後。文化生活志向未能形成,雖有表面的經濟繁榮,無法成為進步國家。

不管從知識論,或從教養論,閱讀都是不可缺的條件。閱讀,以開啟心智,文明國家或文明社會不是這樣形成的嗎?「文化生活志向」受到進步國家的重視,不是沒有理由的。

台灣從戰前五十年的日本殖民統治到戰後六十多年的國民黨中國殖民統治,從日本化而國民黨中國化。語文斷裂、政治變遷,書寫與閱讀受到的影響最大。

戒嚴時期的政治公害,解嚴以後的商業公害,形成嚴重的文化病理。書寫、出版(印刷、發行)、閱讀的文學社會構造莫不受到扭曲與破壞。「書香社會」說說而已,「文化」喊喊罷了,這就是我們這個不像國家的「國家」的問題。

購書閱讀是閱讀者與書店或其他流通管道的關係,書店因而藏著愛書人的夢。養成閱讀這種文化教養的人們,因為對書的愛情,會逛書店,尋找所愛;借書閱讀是閱讀者與圖書館的關係,無須購買,而是借閱,可以說是公共福利。

一九八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詩人布洛斯基(J. Brodsky 1940-1998)說「圖書館比軍隊重要;帝國是靠語言的力量而非軍隊維繫的。」大哉斯言。在蘇聯革命後的貧困與專制社會成長的這位非學院孕育詩人,圖書館對他的意義何等重大!

台灣有許多鄉鎮沒有真正的書店,台灣的公共圖書館以壓低價格的採購法殺「書」取「本」;而政府的文化部門坐令事態嚴重化,只會用鈔票燃燒虛浮的黨國「夢想」。

進步的國家,圖書館進書考量大量重複閱讀因素,書價加乘購置,台灣的作法反其道而行之。鄰國日本,每年都有圖書館協會推薦圖書館購書書單。台灣呢?文化建設的虛情假意應該徹底反省了吧?

(作者李敏勇,詩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