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4/2013

金融危機讓美國重返「大政府時代」

日本經濟新聞 此前,一則有關美國美林證券的報導讓不少人感覺「這一刻終於來了」。美國銀行計劃在年內解散美林證券,屆時美林證券將不再作為法人實體存在。 2008年9月,雷曼兄弟宣告破產,於此同時經營陷入混亂的美林證券也被迫出售給美國銀行。之後,美銀之前一直保留著美林證券的法人資格,但由於監管成本劇增,美銀決定將其與總公司融合。雖然美林證券的品牌和功能將被繼續保留,但擁有近100年曆史的著名金融公司實際上將名存實亡。 被人們形容為100年一遇的雷曼危機已經過去5年。2008年9月,除了雷曼兄弟破產、美林證券被美銀收購外,受信用動盪影響而股價暴跌的高盛集團和摩根士丹利也從投資銀行改為銀行控股公司。這也是為了向市場宣稱自己擁有了政府的保護以及作為全新融資手段的存款。華爾街的知名金融公司陸續卸下了作為純粹投資銀行的金字招牌。 「小政府」與「大政府」 此後5年,加強對金融的監管成為了一種持續性的傾向。美國政府認為,如果對華爾街放任不管,形勢將會失控,從而影響整體經濟。因此,不該允許其從事高風險交易。限制銀行對基金進行投融資等的「沃爾克法則」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政府監管的嚴格程度,或者說政府作用的大小一直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像鐘擺一樣搖擺不定。1929年,股價暴跌成為了大恐慌的導火線,出於對此事的反省以及保護儲戶,美國在1933年出台了禁止同時運營銀行和證券公司的《格林斯-斯蒂格爾法》。同時還推出了旨在通過活用公共事業來振興經濟的《羅斯福新政》,這些政策成了「大政府」時代的象徵。 不過,在裏根總統上台後的80年代,美國政府為提高民間的競爭力,又重新放寬限制。美國再次進入了「小政府」時代。此後,1996年,一向重視政府積極作用的克林頓總統宣佈「大政府時代已經結束」,並於此後的1999年廢除了《格林斯-斯蒂格爾法》。然而,雷曼危機以後政府再次加強監管,「大政府時代」以更加濃重的色彩再度登場。 正如歷史所預示的那樣,「大政府時代」總有一天會走到終點。政府通過擴大財政支出來提振經濟很容易導致財政惡化。另外,由於阻礙了民間競爭,也容易引起物價上漲。而當民眾對「大政府」的這些弱點表現出不滿、並對政治施壓時,鐘擺又將再次擺向另一方。 「財政」與「物價」 如果將財政和物價作為關鍵詞展望美國經濟,不難發現今秋將有兩個值得關注的方面。 一個是美國朝野兩黨圍繞債務上限展開的攻防。通過發行國債等獲得的借款額將在10月~11月達到上限。歐巴馬政權要求議會提高上限,也就是說允許「大政府」的存在。另一方面,在野黨的共和黨則要求削減開支,主張向「小政府」轉變。 另一方面是美聯儲推出的量化寬鬆的走向。對市場進行介入的量化寬鬆支撐著美國經濟從雷曼危機中走出,並步入復甦。但是,貨幣寬鬆政策存在導致物價上漲的風險。觀測顯示,從9月17日開始的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將決定縮小寬鬆規模。屆時,「大政府」將完成其使命,美國又將重新邁出「由官到民」的一步。 錯綜的信息可能成為影響眼下經濟和市場的重要因素,但卻不止於此。這些信息也可能正釋放訊號,預示著難得一遇的轉機的到來。在即將迎來雷曼危機5週年這一關鍵年份,「俯瞰大局」的視野也顯得必不可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