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8/2013

人口老齡化 台灣剉咧等

研究刑法安樂死的學者,會引用一則故事。 中古時期,歐洲有個小國,訂了一個法律,老人有權向政府領取免費毒藥,結束生命,但絕對自願,不能強迫。可是實施後,凡老人都會遭到異樣眼光,形成沒有不領藥服用的自由,結果是,自由反變成社會壓力,老人不得不被迫自願安樂死。 同樣的故事,日本卻從另一個角度探索,是什麼樣的社會壓力,造成這樣的法律。竟然發現,是因老人比過高,造成社會對老人排斥和反感,才產生這個法律。他們也發現老人(六十五歲以上)對小孩(十五歲以下)比是一以下時,即老人比小孩少時,社會容易接受敬老尊老的倫理;到一點五時,就比較困難了;到二時,社會對老人會煩;到了二點五時,社會對老人會厭;到了三時,社會將產生對老人的仇視。 不對稱的人口結構區塊,就像大氣中充滿水氣的雲塊,而將人口密集年齡層,稱為「人口團塊」。 日本人歷史上即有男子赴死決戰前,「留後」的習慣,在一九四一—四五年戰爭緊張時期,出生率比前五年多了百分之十二,即多了一百多萬人,戰後更大量生育,所以日本的人口板塊是一九四一—一九八○,這四十年每年出生一百七十萬人以上,而今只有百萬出頭。日本人研究老人比,會超過二點五,但不致於到三,遂研究以兩階段因應人口團塊。 第一階段是二○○五年人口團塊進入老年,但在一九九五年時即先規劃,實施老人自我教育、社會親老教育、加強醫療設備、新家庭模樣的認知。進入第一階段兩年後,確定所有狀態均在當初研究預估。二○○八年,包括日本最大研究機構一野村總合研究所的一些機構,開始研究二○一五年,人口團塊進入七十五歲的第二階段,更嚴重的社會負擔及變化。 研究項目繁雜細密,如七十五歲老人將從購買「耐久財」轉為「非耐久財」,七十五歲醫療負擔是六十五歲七倍,而消費支出則是六十五歲七分之一;如六十五歲,大多會買輛新車,七十五歲則很少買新車;六十五歲會想搬到鄉下,因為空氣好,七十五歲則想搬回城市,因為醫院近。 日本政府財政負擔及城鄉差距會更嚴重,而日本大量建設是七○年代開始,二○二○年後,即將進入更新,原在市郊建設的城鎮,當初朝氣蓬勃,如今將暮氣沉沉。政府的經濟活力,將變成未來的財政壓力…等等大小問題,均詳盡分析。 日本因人口團塊帶來的問題,台灣統統具備,且更嚴重。 台灣民國廿二至卅七年生的人口很少,所以老人與小孩比只有○點八左右,但人口團塊是民國四十二到七十二年出生者,也就是二○一七年起將進入老齡,老人比也將快速竄升至二○五○年的三點六,那將是個什麼樣的社會? 日本能否解決問題,不得而知;但是朝野面對問題、研究問題的認真精神,值得我們參考和學習。 朝野應認真研究台灣人口團塊老齡問題,並早日提出因應對策。若政府對問題因應無能,學者對問題研究無力、官員對問題解決無心、政客對問題狀況無知,人民對問題嚴重無感,台灣就準備「悶」以待斃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