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8/2013

中國從引擎成為風險源

日本經濟新聞 中國政府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面臨的金融風險。中國人民銀行(央行)正在收緊資金供給、從而抑制信用膨脹。 即使經濟增長放緩也不會出台刺激措施、減少累積的債務、推進經濟的結構性改革──英國巴克萊銀行的經濟學家將中國總理李克強的經濟政策命名為「李克強經濟學」(Liconomics),成為中國今年上半年的十大流行語之一。 中國的經濟與金融能順利實現軟著陸嗎?全球的市場人士都拭目以待。 4萬億元的是與非 中國經濟的重大轉捩點是2008年的雷曼危機。以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為核心的領導層在2008年出台了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對策。此舉促使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大國。 2012年中國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8萬億美元,達到2007年的2倍以上。在雷曼危機爆發後的5年內,全球經濟沒有出現失速,反而擴大了18萬億美元以上,其中中國的貢獻很大,增加部分的四分之一都是由中國創造的。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金中夏表示,中國政府在10年內投入了相當於30年的基礎設施投資。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是中國的過剩投資而非美國的消費。 據稱,李克強在擔任副總理時曾指出中國統計中可以信賴的只有用電量、鐵路貨運量和銀行貸款發放量。日本瑞穗綜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高田創將這三點以2001年為100進行了指數化。 在雷曼危機之前,中國的貸款業務一直都在健康有序發展,但4萬億元經濟刺激對策出台後,問題就日益凸顯。高田創指出,與貸款增速和發電量持平時相比,出現了30萬億元的過剩融資。 中國的理財產品是否會引發第二次雷曼危機?多數人認為中國的理財產品並沒有在國外銷售,因此不同於導致雷曼破產的美國證券化商品,但中國本來就存在過剩投資和過剩債務。投資家喬治·索羅斯(83歲)則表示擔心,認為實現軟著陸還沒有保證。 從全球來看,依賴中國需求的新興市場國家發展模式出現動搖。在地球的另一側,巴西的股價被中國的經濟指標所左右。 重新「依賴美國」? 作為鐵礦石等初級產品的買家,目前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巴西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國。佔到巴西出口整體17%對華出口量出現下降,巴西的經常赤字逐漸擴大。據日本野村證券估算,如果2014年中國的實際增長率低於6%,巴西的增長率將放緩至1.3%。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金融量化寬鬆政策推出也帶來影響,這將動搖印度尼西亞、土耳其等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特別是印度的情況尤為嚴重。正因為向來是利用海外資本來彌補經常赤字,所以在20國集團(G20)財政部長及央行行長會議上,討論的話題將是新興市場國家的資金外流。 「中國經濟開始出現下行風險。非常希望美國的經濟保持堅挺」,一位G20相關人士這樣說。諷刺的是,一股新的「依賴美國」之風正在興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