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3/2013

中國經濟陷入「失去的十年」

日本經濟新聞 前不久去了趟香港,就中日經濟以及股市和一些基金經理交換了看法。在交談中,幾乎所有的朋友都會問到一個問題:中國經濟會不會步日本的後塵陷入「失去的十年」?既然大家知道筆者是從日本來的,提及該問題自然不過。另外,最近拿日本經濟說事兒似乎成為一種時尚,外資證券公司的經濟分析師們紛紛發表報告,警示中國如果不能成功處理「影子銀行」以及房地產泡沫等問題的話,「失去的十年」在所難免。筆者認為從各種角度來關心中國經濟並提出一些建議是值得歡迎的,同時儘管被看作是反面教材,日本經濟能夠借此機會引起大家的關注也是一件好事。 但是,坦率地講筆者很難贊同這個結論。首先日本經濟是否經歷了「失去的十年」值得推敲。筆者以前在某研究所工作時,當時的上司親口說他是第一個在日本的公開刊物中使用「失去的十年」這一說法的,每次在喝酒時我都會跟他開玩笑說應該申請專利。按照該老先生的定義,在1990年到2000年這十年期間,因為處理不良債權問題不當,導致日本的經濟增長率大大低於同期其它已開發國家的表現。但僅僅是因為壞賬處理拖累了日本經濟嗎?在筆者看來很多日本人對80年代後期的泡沫經濟仍然唸唸不忘才會有這種失落感。本來就不應該得到的何來失落?其實最新的一些實證研究揭示「失去的十年」可能是一個偽命題。 至於中國經濟,在談論是否會經歷日本式「失去的十年」時,我們需要定位一下中國經濟是否相當於上世紀90年代的日本經濟?大家可以列舉一些事例說明中國經濟已經超過目前的日本經濟,何止上世紀90年代?一位剛從上海回來的朋友告訴我在上海的公共場合免費使用WiFi的環境要比東京好10倍。但很遺憾從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DP)這一最具代表性的指標來看,中國經濟的發展水平大概只相當於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的日本經濟。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經濟目前正處於轉型期,而70年代是日本經濟的重大轉捩點,高增長之後的路如何走,其實70年代的日本經濟對中國更具參考價值。 談到70年代的日本經濟,大多數日本人也只知道石油危機給日本經濟帶來沉重打擊,日本經歷了二戰後第一次的負增長。但隨著60年代經濟高增長的結束,70年代可以說是日本探索如何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增長的「艱難的10年」, 「經濟大國的崩潰」等措辭經常出現于各種媒體。不光是日本經濟,日本的社會問題也不斷激化,國民對環境污染不斷高漲的抗議行動導致日本政府不得不把環保問題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從社會現象來看,動輒磨洋工導致火車經常晚點的大國企鐵路公司成為「人民公敵」,憤怒的乘客們追打列車員、打砸搶車站的大規模騷動時有發生,這種情景不光是在目前中國國內一些機場航班延誤時才可以看到的。 更重要的是,在經濟增長率開始下滑時,為了刺激景氣,當時的日本政府開始動用財政大興土木,最典型的就是田中角榮倡導的「列島改造計劃」,其結果與我們的一些地方政府目前大造「鬼城」同出一轍。為了維持經濟秩序的穩定,日本政府開始加緊對經濟活動的各種管制,最多時行政部門掌握的審批權多達1萬多項。例如為了保護中小商店的經營,政府出台限制大超市等的擴張行為,連營業時間都嚴加限制。日本著名經濟學家原田泰先生用「1970年體制」來形容這段歷史,他指出由於「國進民退」和限制民間經濟活動的各種措施的出台,導致70年代的日本的經濟增長率急劇下降。所以,也許70年代才是日本經濟「失去的十年」。 也許一些朋友對中國經濟只相當於上世紀70年代的日本經濟這一說法表示難以理解,認為你是否太低估計中國經濟經濟的發展水平。相反,經過研究70年代日本經濟這段歷史之後筆者反而對中國經濟的前景略舒一口氣。因為如果我們能夠解決好「國進民退」以及大力放鬆對經濟活動的各種管制,中國經濟還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如果相當於90年代的日本經濟的話,那我們的經濟轉型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肖敏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