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2013
中國的改革是否僅止於口號
朝日新聞社評-要全面推進改革。中國共產黨這樣的誓言聽上去更像是一句口號。
十八屆三中全會,展示了習近平政權的基本政策。中國共產黨在5年一屆的黨代表大會上選舉新一屆領導班子,中央委員會召開的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決定黨內人事,第二次會議決定行政人事,第三次全體會議討論施政的政策。通過第三次會議(三中全會),可以了解新的領導班子想要做什麼。
此次三中全會的公報中,針對經濟問題明確指出了“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企業的公平競爭、消費者的自由選擇、金融市場的完善……公報列舉了與健全的自由市場化相關的主題。
然而,公報同時又表示“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相關表述明顯前後矛盾。國有企業曾在一段時期內被治理整頓,但在胡錦濤政權下再次坐大。特別是雷曼危機後,作為應對之策國企投入了大量資金,導致過度投資。
同時,國有企業幹部的優厚待遇,已成為令普通百姓極為憤怒的貧富差距問題的重要原因。典型案例就是前不久剛因腐敗問題而落馬的前中石油高管層。即便沒有這些因素,中國的經濟成長也已迎來了拐點。應該沒有多餘的精力去維持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
儘管如此,仍然無法向國企動刀,原因在於國企體製本就是為了向黨內乾部廣泛提供晉升職位和優厚待遇的,是共產黨執政基礎的保障。這次三中全會公報,還提及經濟以外的問題。政治層面,提出要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
但是,在各省市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中,卻將非共產黨系的候選人排除在外。各級首長的選舉只在村一級存在,市、縣一級則完全沒有選舉。從公報內容來看,沒有要改變目前現狀的意志。
公報還提及司法改革,提出“確保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但是,如果真有這樣的打算,共產黨是不是應該明確宣布要禁止黨對司法的介入呢?在中國當代史中最著名的三中全會是1978年12月舉行的,那次三中全會成為由鄧小平所領導的改革開放的起點。中國此前的宣傳稱,今年的三中全會將成為1978年以來最大的改革。
但是僅看公報內容,其主旨不過是強化了迄今為止的路線,似乎還不能稱之為改革。保持著強大的一黨支配,改革究竟能開展到何種程度?疑問最終還是歸結在這一點上。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