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
張鐵志一如“逃離北上廣”,臺北高房價逼得年輕人回到故鄉,或移民去美好城市如宜蘭或臺南去實踐人生。
新竹是台灣的科技重鎮,這里有清華大學、交通大學,還有在全球產業鏈不可或缺的新竹科技園區。
但這幾年,新竹越來越“文青”了起來。
這天下午我來到新竹的一個藝文空間“江山藝改所”演講。這是一個位於窄巷中的老房子,有一個只有幾張座位的咖啡廳,牆上是各種藝文和社運海報,另外兩間房是民宿,還有一個演講與演出空間。這是一個簡樸的場所,但過去三年間,他們在這里辦了上百場講座和音樂演出。
年輕的創辦者登堯原本從事當代藝術,三年前想要做一個空間舉辦自己喜歡的活動,而當時,新竹幾乎完全沒有這樣的地方。三年來,大部分活動場次人數未必多,但他還是堅持了下來,要把不同的聲音與視野帶進這個城市。
演講前,登堯帶我去了兩家獨立書店,一家是竹東的瓦當人文書屋,由一對年輕夫婦經營,空間也不大,但舉辦過許許多多的座談與音樂演出,現在已是台灣獨立書店地圖上的重要風景;另一間新開的獨立書店MR Book Café在竹北,年輕老闆畢業於新竹的清華大學,希望在這個科技人為主的中產社區開疆闢土。
接著,我們來到城中心的一個老房子,一樓是咖啡館,二樓有著很有味道的木造天花板,是辦活動的空間。經營這個空間的團隊叫“見域”,他們更為人所知的是他們所編輯的一份雜志《貢丸湯》,一份關註新竹所在地文化的雜志(新竹以貢丸出名)。
最後,我們來到一個沒落的市場“東門市場”,1970年代落成時,這是全台最現代化的菜市場,還有市場中少見的手幅電梯。如今一半以上的店面都關了,蔓延著破敗的氣息,但近來開始有年輕的藝術與社會創新團隊進駐,帶來一些生機。
新竹原本就是一個很有歷史厚度的城市,卻沒有以文化場景聞名,而是以科技之城著稱。但這幾年,許多人或是畢業留下,或從外地返鄉,致力於城市文化與歷史的保存和創新、開啟青年創業,讓新竹放射出新的魅力。
這些場景並不是只在新竹,而是在全台各地都逐漸發芽、茁壯。
近來幾年,台灣出現一股青年返鄉浪潮。曾經,人人都要去大城市奮鬥、找更好的工作、更努力賺錢,但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回到故鄉(或者不離開故鄉),從事農業創新、文化創作、或者各種青年新創,希望改變自己的故鄉。
以獨立書店來說,在這個數字時代,人們不斷預言著書店已死、書本已死──而書本確實在這個世界上正在快速消失中,但這幾年卻有一個反潮流,在島嶼不同角落有更多不同姿態的獨立書店冒出來。這些書店不只是賣書,也透過各種活動,串連起了地方上的有心人士,連結了地方和外界,因而扮演起社區文化基地的角色。
又或者像《貢丸湯》這樣的以社區或城市為主題的獨立雜志,這幾年也不斷涌現。蘭嶼青年辦了一本介紹蘭嶼文化的雜志,高雄鹽埕區的一家民宿辦了一本專門以鹽埕為主的雜志,甚至臺南的一條正興街的店家也共同辦了一本以這個街為出發點,反映他們另類態度的雜志。
這個青年返鄉運動的背景大致有幾種。其一是從90年代初期,台灣出現社區運動,政府也推動“社區總體營造“,重塑了人民對故鄉與社區的想象。
其次是,臺北的房價越來越不合理,逼得年輕人離開臺北,不論是回到故鄉,或者是移民去他喜歡的美好城市如宜蘭或臺南,一如“逃離北上廣”。(2008年的賣座電影《海角七號》,一開始男主角就痛罵“ x你媽”的臺北,然後騎車飛奔去墾丁,正反映了不少人對臺北的復雜心情。)
再者,如本人在此專欄所分析過的,台灣這一代的青年比上一代更具有“後物質主義”的價值,亦即賺錢不是他們最重要的人生目標,而是自我價值的實踐,不論是更重視生活質量,或者更關註其他價值──在地農業、友善環境、社區文化、公共參與等等,而因為前述兩個原因,他們更願意回到故鄉去實踐。(這次蔡英文競選時的主打政見是“在地希望”,正是看到這個趨勢。)
這個返鄉運動將一點一滴改變的,將是人與土地的關系,是經濟模式的革新,是文化與社區的連結,是城鄉關系的改變,是由下而上的公民參與,更是這座島嶼的精神重建。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