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2013

日本應以相濡以沫的態度協助中國改善環境

日本環境問題專家小柳秀明近日為共同社撰稿表達了對中國大氣污染的看法,稱日本應抱著為對方著想的態度提供環保合作,這也有利於改善日中關係。(共同社)

熟知中國環境問題的日本地球環境戰略研究機構北京事務所所長小柳秀明近日就日益嚴重的中國大氣污染問題向共同社投稿。小柳認為,日本不應一味要求中國改善環境,而應抱著為對方著想的態度提供協助,這也有利於改善日中關係。以下為小柳的見解。

今年1月起,中國大陸持續發生觀測史上最嚴重的大氣污染。這主要由細顆粒物(PM2.5)以及懸浮顆粒物、氮氧化物等造成。2月底開始又發生沙塵暴,呈現複合化污染。

PM2.5主要來自汽車及化石燃料工廠排放的廢氣。中國政府列舉了引發嚴重污染的主因,如去年12月起的低溫導致暖氣等的氣體排放量增加,以及不利於污染物擴散的氣象條件等。

中國的大氣污染很大程度上受天氣情況影響,在某些不利條件下會像今年這樣出現濃度達平時數十倍的污染,因此難以應對。

中國政府過去對大氣污染問題並無懈怠。雖然曾因優先發展經濟而被諷刺為"先污染,後治理",但中國已從2006年起正式削減污染物排放量,對象範圍也逐步擴大。2012年底,中國政府發佈了主要針對市中心的《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力爭2015年前將污染物排放量削減10%以上,並提出5%至10%不等的減排目標。

不過,即使削減措施能夠改善全年的平均污染濃度,但也不一定能解決今年這樣由氣象條件引發的嚴重污染。應對措施仍存在困難。

北京市政府雖追加出臺了緊急舉措,要求103家冶金工廠等重點大規模排放企業停止生產,並要求工地中止現場施工,但因天氣狀況沒有好轉而未取得明顯效果。

中國日益嚴重的大氣污染也引發了日本的不安。很遺憾,這種擔心是對自己健康的擔憂,而非對暴露在嚴重污染中的中國人的擔憂。我在中國住了13年,在我看來,日本的反應有些過頭了。

由於多數民眾表示恐慌,環境省在2月底出臺了呼籲減少外出的方案。不少人站在受害者的立場上要求中國制定對策。

其實,中國也在加大力度抑制污染物排放。這個問題並非強烈要求就能解決。呼籲雖有必要,但更重要的是意識到真正的受害者是當地居民。

日本應如何面對?如果中國國內的大氣污染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對日本的影響自然也會減少。用日本的經驗技術為受害嚴重的中國國內對策"搭把手",這一點非常重要。對方也應明白此舉並非無償援助。

日中自1996年起在大氣污染和水污染等領域正式展開環保合作。其歷史深厚、成果顯著,也取得了中方的信賴。

在國際合作方面不僅要考慮本國利益,還應表達對對方的關心。這種累積應該有利於改善兩國關係。

小柳秀明:1954年生於東京,東京大學畢業。曾在環境省任職,後派駐中國日中友好環境保護中心,2006年起擔任公益財團法人地球環境戰略研究機構(IGES)北京事務所所長。著作有《環境問題的"商場"----中國》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