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記》再度引起了人們對印度宗教的好奇,片中的少年不僅信印度教,也信伊斯蘭教,還有基督教,是信仰讓他死裏逃生,成就了他人生的傳奇。
印度有“宗教博物館”之稱,最大宗教有二:一是印度教,全印度有約83%人口信仰印度教;一是伊斯蘭教,13.4%的印度人信仰該教。此外,還有佛教、耆那教、基督教、祆教、錫克教、猶太教、巴哈伊教等等,有些宗教很難統計,有人甚至說印度有一千個民族、一千種語言、一千個宗教。
牛是印度教神,印度教徒不吃牛肉,到了印度才深刻體會到那種真實。據說印度教的兩大尊神毗濕奴和濕婆都和牛關係密切,毗濕奴曾化身為放牛娃,而濕婆的坐騎是一頭牛,因此印度教徒對牛敬若神明。在新德里的大街上經常能看到牛悠閒地遊走各處覓食,這些牛都是有主人的,並非野生。我去過農村之後更知牛的重要性,不僅耕田、運輸離不開牛,很多地區印度人做飯都離不開牛糞,因此,印度教把牛神化也就不難理解了。有的印度教徒只吃素食,我有個印度教同學,全家都是虔誠的印度教徒,全家吃素,我開玩笑說,如果你吃了肉會怎樣,他說會被驅逐出家族。特別有意思的是,在新德里西北,恒河上游有個聖城“瑞詩凱詩”,去那裏旅遊,吃飯才發現這個地方沒有肉食,連雞蛋都找不到。
令人驚訝的是,尼赫魯大學也會舉辦宗教節日,2010年的10月印度的十聖節(該節源於史詩《羅摩衍那》,是為了紀念羅摩大戰魔王羅波那取得勝利),學生社團還會出錢租來大棚、椅子,把神仙塑像請到學校舉行崇拜,活動一直持續好幾天,印度同學載歌載舞,歡慶這一節日。印度同學的宿舍中,也挂著印度的神像,有的還要焚香,但同時他們也會張貼政治明星或娛樂明星。我去過的印度家庭或商店,都會設一個神龕,每天要焚香禱告。我的第一個室友是個阿富汗穆斯林,他一天至少三次向西方跪拜真主禱告。因為我是基督徒,學校的學生自發組織的基督教社團也會組織校園的週末禮拜,組織學習聖經,有時候也會組織看望和捐助孤兒,為貧困地區募集款物等活動。在穆斯林的齋月,宿捨得穆斯林同學會共同進行齋戒,從日出開始到日落禁食,但日落結束後他們會集體用點穆斯林特別的飯食。
寺廟遍佈印度城市和農村,當然以印度教和清真寺最多。有的在菩提樹下放幾個神像就是一個崇拜神聖的小廟宇,這在新德里的街頭基本隨處可見,有些印度教寺廟很大很華麗,令人嘆為觀止。印度教徒喜歡在某些地方放一些食物給飛禽或走獸,因此,新德里能發現很多種動物,比如烏鴉、鸚鵡、鷹、猴子、松鼠。印度教徒不吃牛肉,穆斯林不吃豬肉,加上很多印度人是素食者,印度的動物們有福了,不過也導致很多動物不怕人。
印度教認為萬事萬物都可能是神,甚至你遇到的一個人都是神,所以印度對尊貴的客人的問候語是“吶瑪施德”,意為你是我的神。由此,印度人對自然的開發非常謹慎,這是印度生態環境保持很好的重要原因。一個典型的場景是,農民在耕種或是打場的時候,一種白色的鳥總是圍攏在四週,一派和諧景象,令人嘖嘖稱奇。
許多人會想到印度的教派衝突,不可否認有這種現象存在,但我們也沒必要刻意渲染誇大,在印度的很多城市,一個地方我看到既有印度教的寺廟,又有穆斯林的清真寺,也有基督教的教堂,人們生活得很平和,我們都知道印度的貧富差距很大,窮人和富人相安無事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們有宗教信仰。兩年留學生活中,我沒有看到教派的暴力和衝動,只見到不同信仰的人和諧相處。
印度等國為什麼本民族傳統文化、宗教信仰保持得那麼好,這和相對自由寬鬆的政治社會環境分不開。因為有宗教信仰便有敬畏,才能有所不為;因為宗教信仰,才懂得人自身的有限性。因為有宗教信仰,才有寬容和自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