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3/2013

亞洲揮別廉價資金時代

總部位於香港的對沖基金Senrigan Capital對泰國正大集團(中國以外稱卜蜂集團,英文名為Charoen Pokphand Group)提起訴訟,稱自身作為正大集團目前正在收購的泰國零售商萬客隆(Siam Makro)的股東,並未獲得合理償付。 雙方的爭議圍繞著泰銖和美元之間的兌換匯率展開。如果作為股東的Senrigan勝訴,可能導致正大集團收購萬客隆的交易成本平增數百萬美元。 以上爭端是亞洲地區隨著美元對新興市場貨幣顯著走強而浮現的多起糾紛中的一例——亞洲地區的企業大都沒有預料到美元的這輪大幅升值,預先採取對沖措施加以防範的企業就更是少之又少。 與此同時,長期以來一直拉動鄰國經濟發展的中國已不再能夠繼續帶來積極影響,因為中國正試圖擺脫嚴重依賴投資的經濟增長模式。這一轉變將降低中國對於鄰國生產的大宗商品的需求,而中國對於服務的需求——天然具有本地化屬性——將趨於上升。 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以及美聯儲(Federal Reserve)即將收縮量化寬松項目規模的前景對亞洲地區造成了打擊。印度和印度尼西亞所受影響最為嚴重,其他國家也同樣感受到了沖擊。未來亞洲地區的形勢或將進一步惡化,因為隨著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所稱的“大退出”(The Great Unwind)進程的推進,資金成本將隨之上升。 近年來,人民幣匯率成為了維持亞洲地區經濟穩定的一大因素。亞洲國家大都從中國允許人民幣升值的舉措中獲益,雖然日元大幅走軟對亞洲出口領域構成了很大壓力。今年上半年,很多亞洲對沖基金獲利最為豐厚的交易策略是借入日元,投資於人民幣短期債券和大額存單,通過人民幣升值以及中日兩國之間的誘人利差賺取收益。 雖然中國出口部門到目前為止出人意料地表現穩健,但很多分析師認為中國很快就將轉變政策方向,讓人民幣貶值,以便將壓力更多地分散給亞洲地區的競爭對手。人民幣匯率走勢逆轉可能加劇亞洲地區的波動性和壓力。 亞洲所面臨的一大問題是,該地區的負債水平遠比其自以為的要高出許多。摩根士丹利指出,亞洲企業的負債率比其他任何地區的企業都要高。截至去年年底,亞洲企業的借款規模超過了2008年達到的上一個峰值。 亞洲地區的很多銀行都接近達到自身存款規模所能承受的貸款能力上限。因為亞洲地區的超額儲蓄越來越少,存款增長率已經有所放緩。關於印度金融機構——特別是國有銀行——目前所處的困境已經有過很多報道。但並不是只有印度一個國家面臨這種挑戰。摩根士丹利指出,泰國銀行系統的信貸增速在亞洲地區排名第一,其整體貸存比達到了90%以上,而以外幣計值的貸款規模則高達外幣存款規模的2倍。 亞洲地區本地銀行目前收緊放貸條件的力度已經超過了發達國家或者其他新興市場的同業機構。這將導致貸款成本上升、經濟增長放緩、以及企業盈利水平承壓,而與此同時企業的基本面狀況趨於惡化。目前絕大多數亞洲企業仍有一半以上的融資來自銀行。 亞洲企業此前一直在發行美元債券,因為美元利率總體上遠遠低於本國水平。但現在它們開始發覺進入美國資本市場的潛在代價大得驚人。在美元匯率走高的同時,美元利率上揚,對沖美元敞口的成本也在迅速攀升。 很難看出哪裡能有資金來改變這種令人警醒的變化趨勢。目前中國和美國正在同時收緊流動性,中國採取的旨在限制影子銀行體系的舉措也將給鄰國帶來負面影響。中國國家開發銀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近期對一家其曾放貸的孟加拉電信公司採取了強制停貸措施。作為一家擁有政府背景的銀行,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嚴厲處理問題貸款的壓力要小於上市銀行。此外,中國借款方還可能在美國債券市場上與來自亞洲其他地區的借款方展開更加激烈的競爭。 亞洲地區一直自認幸運。但僅在過去的三個月中,流出新興市場股票型及債券型基金的資金規模就達到了600億美元。有鑒於此,亞洲的幸運似乎已經不再包括廉價、“粘性”的資金來源。 本文作者桑曉霓(Henny Sender)是英國《金融時報》的國際金融首席記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