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8/2013

一個經濟學家和他消除貧困的志向

紐約時報 喬·諾切拉 尼娜·芒克(Nina Munk)的新書《理想主義者》(The Idealist)講的是著名經濟學家傑弗里·薩克斯(Jeffrey Sachs)和他「對消除貧困的追求」,正如書的副標題所示。我知道,這個副標題聽起來像是出版業中典型的誇張之辭,但是,就這本書而言卻非如此。那的確是薩克斯試圖在做的事情。他是否在獲得成功才是棘手的問題。 薩克斯是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Earth Institute at Columbia University)所長,他對消除貧困的追求始於2005年,當時他啟動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名為「千禧村項目」(Millennium Villages Project)。他和他的團隊選擇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幾個村落,在那裡實施農業、衛生和教育等方面的一系列「干預」行動。他們的想法是:這些村莊將向非洲乃至世界展示,這塊大陸怎樣才能擺脫極端貧困的枷鎖,這種枷鎖束縛了在那裡居住的大多數人。 從一開始,千禧村項目就備受爭議。它耗費了大量金錢——最初的種子資金是1.2億美元(按現今匯率算約合人民幣7.3億元)。批評者們認為,這些資金可以用在更有針對性的、不那麼耀眼的援助項目上。由於薩克斯多年來一直拒絕嚴格比較他的村莊和沒有得到同類幫助的村莊的發展成果(他說那是出於道德上的考慮),發展領域的專家們抱怨說,大家無從知曉該項目是否真有作用。 「千禧村項目實現了其目標的科學證據為零,」邁克爾·克萊門斯(Michael Clemens)說,他是全球發展中心(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的資深研究員,也是薩克斯的主要批評者之一。而薩克斯站在自己的角度堅稱,千禧村項目獲得了巨大成功,以至於該項目的干預行動如今正在被模仿,在烏干達等國,在政府的幫助下得以「擴大規模」。 說尼娜·芒克迴避了薩克斯及其批評者之間的爭論也不完全對。不過,她主要從一個不同的角度來審視千禧村項目。過去六年間,她一次又一次地前往非洲,親眼去看薩克斯的實驗如何開展。她尤其關注了兩個村莊:肯雅的德爾圖(Dertu)和烏干達的盧西拉(Ruhiira)。 「傑夫是個很有魅力的人,我想相信他。」不久前芒克對我說(她和我曾在《財富》雜誌共事數年)。她毫不猶豫地給予他應得的稱讚,比如,他充滿熱情地倡導免費發送塗有殺蟲劑的蚊帳,這個耗資數百萬美元的做法,是肆虐當地的瘧疾疫情正得到緩解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她的實地報道也讓她看到所有西方援助工作都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從而不再抱有幻想,也不再自以為是。 在幾乎每一項干預行動上,她都看到了村民和項目運作者之間存在的鴻溝。千禧村項目曾一度勸說盧西拉的農民種植玉米,而不是當地傳統作物青香蕉(matoke)。「結果太好了,」她寫道,玉米獲得了大豐收。問題是這些玉米沒有買主,結果大部分被老鼠吃掉了。在德爾圖,薩克斯的工作人員決定應該設立一個家畜市場。但這也以失敗告終。說服村民做小生意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不成功。解決把乾淨的水送到村裡這個關鍵問題的成本極高。 芒克報道說,最終,千禧村項目放棄了德爾圖,而盧西拉如今被稱讚為該項目最成功的試點村之一。「毫無疑問,盧西拉村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芒克告訴我,「那是我親眼看到的。」但她不敢確定這種改善有什麼意義,如果你給一個孤立的非洲村落注入數百萬美元,那裡村民的生活將會變得更好,除此之外還能怎樣。(薩克斯的捍衛者說,她的報道大部分都是在該項目站穩腳跟之前做的)。 這就是問題所在。薩克斯的目標從來都比這更高,他不只想幫助少數村莊。他想在整個非洲留下他的印記。不久前我跟他交談時,他說那就是已經開始發生的事情,多虧伊斯蘭發展銀行(Islamic Development Bank)提供的逾1億美元的貸款。但是當我去看新聞發佈時,發現烏干達「擴大規模」所涉及的資金不到1000萬美元,這筆錢其實很少,不大可能轉變該國的面貌。 非洲的狀況正在改善,這一點不可否認。兒童死亡率下降了,極端貧困人口的數量也有所減少。美國國際開發署(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的前首席經濟學家史蒂夫·拉德萊特(Steve Radelet)在其著作《新興的非洲》(Emerging Africa)中,將這些歸功於更民主的政府、由公務員和商人構成的新階層,以及更合理的經濟政策。不過,薩克斯卻希望我們相信,千禧村項目才是非洲狀況改善的主要推動力,因為它給大家展示了道路。 《理想主義者》這本書讓我們很難相信原因是後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