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7/2015

台灣企業為何節節敗退

台灣企業為何節節敗退(femlro)

這波台股的崩跌,比起金融海嘯更可怕。歷經過金融海嘯的投資人想必還記得,當中大跌時,仍不乏有強而有力的反彈,而這波萬點曇花一現,即快速崩跌了近3000點,期貨市場更是從1萬點直接跌到最低7089,現貨市場從萬點跌到7203,再再顯示這波行情是信心全失的殭屍行情。

產業轉型淪為口號

直到前天政府國安基金宣布進場,散戶信心才稍有回籠。技術面上,一根長紅的反彈,仍然無法確立這個空頭已止,因為量能的流失,股市真空性也大幅大升,代表著原本掛單委託買進者,賣出者在證所稅前遠比現在多,但自從大戶流失後,掛單減少,導致價格更容易波動。使得買進賣出的流動性大幅下降,過去量能千億是常態,現在千億變成股市的大量,巨量。
台灣上一次成功的產業轉型,是自新竹科學園區的高科技產業,而自那之後,再也沒有成功且規模龐大的產業轉型發生,至今紅色供應鏈崛起欲取代台灣成為代工與供應鏈的龍頭,小米等更結合晶圓代工廠商,IC設計廠,欲打造屬於中國的半導體供應鏈,聯發科首先受害,因過度依賴中國,聯發科的晶片出海口的未來蒙上巨霧。
台灣產業轉型一直淪於口號而少有成效,部分如台積電、聯發科、大立光、台達電等優質企業持續靠著經理人的認真負責與投入研發而始終維持著競爭力。自中國的半導體計劃後,未來更有機械,鋼鐵,甚至自動化等自產自用的大型計劃會一一發生,台灣企業的出海口將越來越小。
綜觀整個產業發展,依賴中國者眾,大部分仍在代工與衝刺量能的觀念,這個模式在過去黃金的20年內,創造了鴻海等一大群的電子產業聚落與企業家,但現今的中國已非現今的台灣所能用這種資本密集的方式來對抗。但產業升級絕非企業或政府拿出錢就能成功獲利,而是需從觀念徹底地打造:從教育與職業訓練的重新培養與補強,扶持許多有前途的新興產業與企業家,才有機會創造國際化的人才,國際化的新創事業。
新創事業在台灣因為無法快速獲利,並不被投資人看好,但能賺毛三到四,有規模的企業,投資人卻願意大筆投入資本,許多低技術門檻的許多集團子公司,都仰賴著母集團在資本市場大行其道,這樣的投資者思維是傳統20年在台灣成長的中年人所認同的企業模式。

資金短視卡房地產

美國的Google台灣人天天使用不收費,facebook創業初期的獲利能力不佳,卻能成為上市公司,全在於美國的投資人已能進階理解,有人潮就有錢潮,甚至UBER連搭計程車這件簡單的事情,都能變成一間當紅炸子雞的企業。當創立的產品與公司獲得了市場的認同,無論目前是否賺錢都成為了產業發展的基石。台灣資金短視地全面卡死在房地產,而讓下一代與下一世代的企業在資金氾濫卻無從取得的環境下漸漸衰竭。
科技的發展是需要時間,資本,創意,技術,教育是否跟上時代?企業是否注重研發?是否能有效管理資本,而非濫用責任制等違法的手段來取得勞動力,這都是國人需省思的。產業升級股市才能升級,但也絕非短短時間就能產業升級;出海口與內部的研發未來有許多的挑戰,絕非每每股災出現,短線拿錢進股市砸,大聲呼喊產業升級,大家加油的口號,就能結束當下這場災難。

PTT stock版作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