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2012

聯合國多哈大會:氣候談判的十字路口

一年一度的聯合國氣候大會於本周在多哈舉行,在194個與會國再度就富裕國家和貧困國家應該履行的義務比例爭論不休的同時,溫室氣體的排放已經讓全球的溫度上漲逼近創記錄的幅度。
當參加在多哈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的194國政府陷於南北爭論的同時,大氣層中使地球升溫的溫室氣體含量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但是,會議上還達成沒有任何遏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承諾或是援助貧窮國家轉向環保發展途徑的計劃。

本次氣候大會於11月26日到12月7日舉行,數周後便是目前為止唯一具有全球效應的對抗氣候變化的法律協議《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結束的日子。《京都議定書》規定發達國家應在2008-2012年度內完成在1990年基礎上減少5%的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目前第二承諾期臨近,(會議卻面臨著)加拿大終止履行約定,俄羅斯,日本及新西蘭等國家拒絕在第二階段做出任何減排承諾的困境。此外,世界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至今仍未簽署京都議定書。

美國及其他富裕國家堅持他們將不會在無論貧富的所有國家都簽署協約前簽署任何具有法律執行力的減排協約,他們將矛頭指向中國和印度——目前世界第一及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盡管目前大氣層中大多數增加的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是由富裕國家排放的。中國和印度則指出他們目前的人居排放量依然遠低於美國,並且兩國也已經承諾轉向更加環保的發展路線。印度內閣上周指出他們將不會簽署任何具有法律執行力的減排約定。多哈氣候大會的談判前景並不樂觀。

近年來,情況更是持續惡化。發展中國家擔心發達國家會在數據方面做手腳,不兌現所承諾的資助發展中國家綠色轉型的300億美元。聯合國綠色氣候基金就此應運而生,然而這筆款項在現階段只是杯水車薪,且發達國家以全球金融危機為借口拒絕增加款項。每年添資1000億美元直至2020年的承諾更顯得遙遙無期。國際非政府組織樂施會表示:“這就好像人們希望經濟復蘇,但目前看來2013年仍是下降的趨勢。”

這些爭論近20年來在聯合國各屆氣候大會上不斷重復,在多哈大會上這樣的爭吵將會更激烈。一方面,以77國集團和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希望能延長《京都議定書》的期效並要發達國家在減排方面做出更大的承諾。另一方面,許多發達國家則堅持《京都議定書》已經完成了其歷史使命,希望開啟新一輪談判,制定新的2020年後開始實施的全球性法律條約。上一屆的聯合國德班大會確定各國將在2015年前開始新條約的談判,但目前為止仍沒有任何跡像表明談判將在該最後期限前開始。代表51個發展中國家的非政府國際組織南方中心的執行長官馬丁·科爾指出,許多發展中國家“擔心發達國家拒絕履行其減排承諾,並將減排的責任轉嫁給發展中國家。”

專業全球顧問,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服務前“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行秘書,伊沃·德布爾最近指出:“不同國家的想法各異。工業化國家以環境為代價富裕起來,因此他們應該先行動起來。發展中國家應先發展,後限制氣體排放。 發達工業化國家推卸責任的行為會對發展中國家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就在這場辯論將持續升溫之際,世界氣像組織指出,“1990年和2011年間,由於二氧化碳和其它吸熱且長壽命的氣體造成的氣候變暖影響,輻射強度增加了30%。” 根據世界氣像組織2011年的溫室氣體公報顯示,自1750年工業時代開始以來,約3750億噸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被釋放到大氣中,而這些物質主要來源於化石燃料的燃燒。”

世界氣像組織秘書長米歇爾·雅羅說:“這些數十億噸的二氧化碳能在大氣中存續好幾個世紀,導致地球不斷升溫。未來的排放量只會讓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各種情況繼續惡化。”

科學家預計溫室氣體排放量需要在2020年前減少25%至40%,氣候變化才不至於對人類文明造成災難性的影響。據聯合國環境署數據,各國政府均同意將全球變暖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但目前的所承諾的減排量比所需的還差40%。最新的報告指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由2000年的400億噸增長到目前的500億噸,如果不采取行動(減排),現有排放量預計將在2020年前增長到580億噸。

如果要達到將全球變暖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的目標,(各國)需要將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在2020年前減少到440億噸。但即使各國完成他們所承諾的減排承諾,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仍將在2020年前達到520億噸。近期的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發出警告稱,目前各國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況將使全球氣溫災難性的增長4攝氏度。

國際組織“第三世界網絡”的專家米娜・拉曼指出,依目前狀況看,全球氣候變化機構面臨重大抉擇,而多哈會議則將其出路。

許多科學家和環保主義者都認為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性條約不切實際。他們認為強有力的國家行動和區域協定會具有更高的可行性。但德布爾則認為一個全球性的條約對推動區域性措施的實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力,因為只有在“企業和投資者都知道人類的活動不會改變事物發展的大方向的前提下,他們才有足夠的明確性和安全感做出長期的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投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