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2013
為什麽有的國家會衰落?
有時候,我們從一本書的成功中不僅能夠獲得對該書的瞭解,而且也能瞭解當今的時代。《國家衰落之謎》(Why Nations Fail)這本書可能就是如此。這本書去年剛出版就贏得了評論家和各評獎委員會的強烈好評,其所受贊譽甚至直追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國富論》(Wealth of Nations)。
當然,這本出自達倫•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和詹姆斯•魯賓遜(James Robinson)兩位教授之手的著作既博大精深又趣味盎然。不過該書之所以受到如此熱烈的追捧,部分原因也在於它傳遞的信息讓許多西方人吃了定心丸。我在上周末看完了這本書,當時各大報紙都在預言美國將於本周大幅削減預算——這將令上百萬個工作崗位面臨裁撤的風險。與此同時,意大利大選也可能重新引發歐元區危機。
不過不要絕望。把這些報紙扔到一邊,將眼光放長遠一點。該書作者在搜羅了數百年的歷史資料後認為,盡管西方式民主遭遇了諸多困難,但它仍是西方長期繁榮的關鍵。兩位教授聲稱,“英美等國之所以變得富有,是因為它們的公民推翻了掌權的精英,創建了一個政治權利得到廣泛分配的社會”。該書的一位評論者伊恩•莫裡斯(Ian Morris)對此總結道,他們其實就是在說:“自由讓世界變得富有”。
報紙與該書的觀點之所以有所不同,在某種程度上只不過是時間範圍的問題。該書主要講的是數百年的社會演化問題。相比之下,本周的意大利大選和美國強制減支問題就像是歷史長河裡的幾滴小水珠。
不過,這還不足以讓人感到安心。意大利和美國的政治形勢具有類似的、令人不安的長期影響。它們表明,在現代民主制度下,由於政客們往往傾向於向選民許下無法承擔的支出承諾,從而導致債務不斷攀升,這時他們卻無法調整回原來的狀態。
在馬里奧•蒙蒂(Mario Monti)領導的政府的管理下,意大利投資者的信心在過去一年有所恢復,但蒙蒂本人卻是一個未經選舉產生的技術官僚。在此次大選中,蒙蒂很可能以毫不起眼的第四名墊底。他的改革贏得了市場的認可,卻未能獲得選民的認可。美國的情況也與此類似,比起一刀切的強制減支方案,辛普森-鮑爾斯兩黨委員會提出的控制政府開支的方案更為合理。然而,這個同樣由技術官僚提出的解決方案在華盛頓卻未能經受住政治上的考驗。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也樹立了一個反例,強化了那種認為西方式民主並不是很有效的擔憂。冷戰後形成的一個傳統政治常識是,自由經濟體制具有優越性,然而中國的成功卻對這種認識帶來了挑戰。另外,中國的崛起還對阿西莫格魯和魯濱遜所堅持的觀點形成了挑戰——後者認為只要擁有源於政治多元化的“包容性”經濟機制,就可以確保經濟繁榮。
在《國家衰落之謎》一書中,兩位教授花了不少篇幅探討中國的成功問題,並得出結論稱:“中國的增長……只不過是另一種壓榨性政治機制下的增長,它不太可能轉化成經濟的持續發展”。
上述言論似乎完全無視如下事實:即中國在近兩代人的時間里保持了兩位數的經濟增速,讓數億人擺脫貧窮,並且使得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不過,它反映出美國學術界的一個明顯傾向,即他們往往喜歡貶低中國的增長,強調美國體制的長期優勢。
如果僅在學術會議上說說這些話,那可能沒多大關系。但實際上,各種版本的此類言論主導著西方的政治辯論。在美國總統選舉中,如果候選人沒有大肆贊揚那種“自由”不但具有道德優勢,而且還讓美國強盛起來的觀點,那麽這次選舉將是不完整的。
這種不假思索地認為美國體制具有優越性的觀點,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美國的問題。我認為,雖然《國家衰落之謎》有力地證明瞭,長遠來看,政治自由與經濟成功具有明顯的相關性。但是在美國,凡事都扯上自由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種對憲法的絕對崇拜,這差不多已經變成一種準宗教情結了。
結果,美國人無法真正解決他們的政治體制運轉失靈的問題。另外,歐洲也遇到了類似問題,許多政客過於重視歐洲一體化的理想,從而無法對歐洲大陸的單一貨幣——歐元——發起強硬而必要的質疑。
中國體制當然也有自身的嚴重缺陷,這其中包括高壓統治以及具有腐蝕性的腐敗問題。但是中國體制也有優點,那就是徹底的實用主義,這種思想在鄧小平的格言中體現無餘:“無論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相比之下,美國政治辯論往往過於執著於程序和原則,從而阻礙了實用主義解決方案的達成——無論是在“攜帶武器的權利”方面,還是在堅持國會有權否決提高債務上限的問題上都是如此。
國家衰落的原因有很多,但自鳴得意地盲目崇拜功能失調的政治體制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