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2013

朝鮮為何堅持發展核武?

英國金融時報
艾丹•福斯特-卡特

盡管國際社會就朝鮮新近舉行的核試驗發出譴責是再正確不過的,我們仍應思考一下躲在“掩體”裡面的人究竟是何想法。這里說的並不是韓國強硬派總統李明博(Lee Myung-bak,將於下周離任)倉促召開安全會議、討論如何應對北方對手最新威脅時待的那個掩體。相反,這里說的是比喻意義上的“掩體”。朝鮮長期待在這個“掩體”里,它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也因此受到限制。

金氏家族眼中的世界是一個“核世界”。某種意義上講,朝鮮就誕生於歷史上僅有的一次核武使用。1945年,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加速了日本的投降。當時,國際社會需要找到一條權宜之計,來處置被日本野蠻統治40年之久的朝鮮半島。美國建議,“暫時”將朝鮮半島一分為二。斯大林(Stalin)對此表示同意。自那以來,這個古老的國家一直處在分裂狀態。

美蘇分割朝鮮半島的五年後,莫斯科方面扶持的朝鮮領導人、年紀尚輕的游擊隊員金日成(Kim Il-sung)孤註一擲入侵韓國,結果被麥克阿瑟將軍(General MacArthur)率領的聯合國軍擊退。在被解除聯合國軍司令職務之前,麥克阿瑟曾想對朝鮮及其長期盟友中國使用核武器。1975年,美國國防部長詹姆斯•施萊辛格(James Schlesinger)再次對朝鮮發出威脅,稱如果朝鮮利用南越垮臺之際圖謀不軌,就將對其進行核打擊。當時,韓國獨裁統治者樸正熙(Park Chung-hee)也在推行秘密的核計劃,後來遭美國制止。樸正熙的女兒樸槿惠(Park Geun-hye)將於今年2月25日就任韓國總統。

金日成當時很明白他究竟擁有什麽才會感到安全。他利用“主體思想”從蘇中雙方榨取援助,同時秘密發展核威懾力量以牽制國際社會。華盛頓伍德羅•威爾遜中心(Woodrow Wilson Center)整理的、來自朝鮮昔日共產主義盟友(這些盟友都不喜歡或不信任金日成)的文件顯示,早在上世紀60年代,朝鮮就對核技術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剩下的事情就眾所周知了:金氏家族耍弄了種種手腕和詭計,國際社會遏制他們發展核武器的努力不幸以失敗告終。朝鮮目前擁有兩種核能力,分別基於鈈和鈾。它在2006年和2009年進行的頭兩次核試驗使用的是鈈裝置;目前尚不清楚,最新同時也是規模最大的這次核爆炸是否涉及濃縮鈾。

他們為何要發展核武器?十年前,小布什(George W. Bush)將朝鮮列為“邪惡軸心”的一員。我們現在知道,“邪惡軸心”是一位年輕的演講撰稿人鼓搗出來的誇張詞匯,而且當時他需要往“邪惡軸心”里添加一個非穆斯林國家。但從平壤的角度來看,“邪惡軸心”名單上的一號國家伊拉克很快便遭到美國的入侵,其政權被推翻、領導人被處死。而且,目前仍有人公開主張,美國應在名單上的二號國家伊朗掌握核武器之前就對其發起攻擊。

金氏家族還看到,其他偷食禁果的擁核國——以色列、巴基斯坦和印度——並沒有遭到攻擊。這三個國家均未簽署《核不擴散條約》(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朝鮮則先是簽署後來又退出了該條約;但這三個國家在讓自己變得不可徵服之後,全都獲得了美國的援助。此類雙重標準讓金氏家族滋生了一種幻想,即如果他們能迅速擁有核武器,也會免受懲罰。

某種意義上講,他們確實不會遭受懲罰。老一套的聯合國譴責和製裁盡管正當合理,但迄今卻沒有取得多大成果。坦率而言,如今可用的製裁措施已所剩無幾。與此同時,中國不僅在製裁執行方面鬆鬆垮垮,而且還反其道而行之,大幅增加中朝雙邊貿易與投資。

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年輕的金正恩(Kim Jong-eun)及其黨內盟友也在遏制朝鮮人民軍,甚至在他們試射火箭和導彈的時候也是如此。北京方面在打一場持久戰,但它的耐心正逐漸耗盡。中國更大的擔憂仍在於朝鮮政權崩潰和隨之而來的混亂:大量難民涌入中國東北部邊境,再加上失去看管的核武器——美國及其盟友韓國已為此制定了應急計劃(韓國仍宣稱對整個朝鮮半島擁有主權,朝鮮也是如此)。在中國看來,這種局面甚至比當前令人不安的形勢更加糟糕。

中國官方對朝鮮半島的建議讓人聯想到戰爭時期常能聽到的套話:保持冷靜,繼續談判。與之相反,中國網民的情緒則是憤怒、恐懼或兼而有之。金正恩被網民稱為“瘋狗金胖子”,他們普遍認為,金正恩忘恩負義,是中國既不想要也不需要的那種盟友。

下月,習近平將正式就任中國國家主席。2010年時,習近平曾將1950-53年的朝鮮戰爭譽為中朝兩國人民和軍隊團結戰鬥、打擊美帝國主義的偉大勝利。他現在可能會持不同的論調,但行動勝於雄辯。中國很可能會實施一些象徵性的懲罰,之後習近平就會咬緊牙關繼續扶持金氏家族。

然而,北京方面的評判平衡不是一成不變的。熟悉金正恩的人認為他性格魯莽。金正恩需要保持冷靜,避免把中國逼到忍無可忍的境地。他或許要吃盡苦頭才會明白,揮舞核武器不會給朝鮮帶來真正的安全。

本文作者是英國利茲大學(Leeds University)社會學與現代朝鮮學名譽高級研究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