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2013

21世紀給人類出的3道難題

華爾街日報

大多數人都會認可這樣一個觀點:我們正處於一場數字技術的革命當中。數字技術融入經濟、社會和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並在此過程中引領一個歷史性的轉變﹐讓延續數世紀之久的工業化經濟轉向一種全新的數字化經濟和信息技術社會。作為大變革的一部分﹐我們的經濟﹐以及幾乎每一個社會層面﹐都在經歷一場重大的結構性變化﹐而其中蘊含的深遠意義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理解。

我們難以預料顛覆性的技術和創新會帶來什麼後果。19世紀末電力剛剛開始應用時﹐主要用來替代煤油燈和蠟燭燈﹐數十年後才出現家用電器、組裝線和大規模生產模式﹐從而形成一個全新的產業﹐創造出許多新的工作崗位。與此類似﹐汽車也脫離了起初作為交通工具的純粹功能﹐與城鎮化進程一樣﹐成為20世紀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驅動力之一。
事實證明﹐預測重大工業創新的長遠影響是很難的﹐預測信息技術創新的影響則更為困難﹐因為它們出現的時間都相對較短。雖然人們可能覺得互聯網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但其被廣泛使用也就是不到20年的時間﹐而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以及其他一些人們已經不可或缺的移動技術則僅僅面世不到10年時間。因此﹐絕大多數展望未來數十年的研究報告都會寫上一句警示聲明:從本質上來說﹐未來難以預測。這既是因為經濟這類錯綜複雜的體系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應激性臨時反應﹐也因為被視為幾乎不會發生的黑天鵝事件確有可能發生﹐而且一旦降臨﹐所產生的後果將深刻改變歷史的進程。

雖然未來迷霧重重﹐但有幾個基本的大趨勢是明顯的。我想主要介紹在各種研究報告中被反復提及的三大未來趨勢:一是勞動者需要終身學習以跟上科技的迅猛發展以及就業市場的快速變化﹔二是全球化能夠提高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生活水準﹔三是全世界範圍的人口老齡化將給醫療和社會福利保障帶來挑戰。

趨勢一:就業與終身學習

在工業革命之前﹐全世界只有一小部分人受過教育。新的工業化社會帶來新的就業機會﹐人們開始從鄉村遷往城鎮﹐識字率在整個19世紀逐步上升。許多新工作﹐尤其是較高收入的工作﹐要求勞動者具備讀寫能力。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的大學教育都開始興起﹐幾百年以來﹐文盲率穩步下降。

然而﹐如今基本的讀寫能力已經是不夠了。多年來﹐常規的勞動任務﹐即那些可以被一系列規則所描述出來的工作﹐已被技術產品和自動化所取代。很多組裝車間藍領工人的生產活動就屬於這一類別﹐此外也包括越來越多的基於信息技術的白領工作﹐如簿記和不少行政事務工作等。

以知識為基礎的數字經濟要求勞動者受過更好的教育﹐具備特定的技能﹐這一點不足為奇。舉例而言﹐我們被各種各樣的智能機器所包圍──汽車、音樂播放器、電視機、攝像機、智能手機、個人電腦、互聯網、電子郵件、電子商務網站﹐等等等等。它們都成為工作和居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數字脫盲﹐即掌握週圍各種先進機器並有效使用它們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已成為一種十分重要的技能。

通常而言﹐能自如處理複雜事務的人更善於從事要求較高且收入較高的工作。在我們這個錯綜複雜的世界﹐一些難以預料且從未遇到過的情況經常會浮出水面﹐因此需要我們掌握很好的問題解決能力。類似的認知技能也能幫助我們評估可選方案﹐做出深思熟慮的決策。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2011年的一份研究報告預測﹐為滿足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勞動者繼續進修的需求將持續增長。麥肯錫表示﹐企業在招聘技術崗位時已經感覺到難度很大﹐許多勞動者並不具備需求最大的那些工作崗位所需的職業技能。

此外﹐當我們展望未來時會發現﹐數字技術將持續應用於那些需要認知能力和問題解決智能的活動﹐而不久之前﹐這些活動還被視為是人類得天獨厚的擅長領域。結果就是﹐我們需要不斷升級自己的技能﹐以跟上越來越智能的機器以及快速變化的從業要求。

趨勢二:新興經濟體生活水準提高

工業革命給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水準帶來重大改善﹐但不同地區的獲益程度存在很大差異﹐西歐、北美、日本和其他一些發達經濟體的改善程度最大﹐因為它們都從工業革命的科技進步中獲益良多。一個數量超過10億的中產階級群體由此成長起來﹐其中大多數集中在這些工業化國家。

然而﹐其他國家近幾個世紀來生活水準的提高程度則要低得多﹐其中包括中國和印度。隨著相互依存的全球化經濟的發展﹐這一情況正在快速改變。現在﹐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速最快﹐使得貧窮現象顯著降低﹐全世界範圍的中產階級數量不斷增長。

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US 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近期做了一項研究﹐展望了到2030年的全球重大趨勢﹐發現其中有一個最重大的趨勢﹐他們稱之為“個體增權”(individual empowerment)。

“隨著遍及全球的經濟發展﹐有很大一部分在貧困線底部掙扎的人群生活水準逐步提升。假如不出現全球性的經濟衰退﹐隨著全世界大多數國家居民收入的增長﹐極端貧困人群的數量勢必下降。根據一些計算模型﹐2010年到2030年間﹐這一數量可能降低50%左右……在除極端情況下的絕大多數情景模擬中……到2030年﹐全世界的極端貧困現象將得到顯著緩解。”

“無論從絕對數量還是人口佔比而言﹐在未來15到20年的時間里﹐發展中國家的中產階級陣營都將出現迅猛增長。連一些預測較為保守的模型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全球中產階級人口的數量將從目前的10億左右增長到20億以上。另一些模型的數字則更為可觀﹐例如有個模型預測﹐全球中產階級的人數將在2030年達到30億。”

隨著幾億人脫離貧困加入中產階級﹐我們可以預期到﹐這些人對於關鍵資源(尤其是食品和水)以及各種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將日益增長。然而﹐只有建立一個擁有可持續生產和消費模式的經濟體系﹐才能滿足這些需求﹐並由此步入繁榮時代。因此﹐政府和民間企業需要積極行動起來﹐避免未來出現供需失衡的現象。

趨勢三:全球人口老齡化

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的這份《2030全球趨勢報告》(Global Trends 2030)還發現另一個重大趨勢﹐即人口特徵的變化。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幾乎所有國家的人口年齡中值都在快速上升。這一現象起初主要集中在西方國家和日本等較為發達的經濟體﹐但現在正日益蔓延至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國家一大部分人口的年齡將超過65歲﹐從而對醫療和社會福利保障體系構成巨大挑戰。因此﹐我們需要技術創新和組織創新﹐以便向老齡化人口提供高品質、可承受的醫療服務﹐同時也需要提供一個適合的環境﹐延長他們的從業時間﹐推遲退休年齡。

此外﹐人口老齡化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服務﹐這給已經需要控制開支的公共預算帶來額外壓力。在發達國家﹐政府職能正在不斷擴大﹐因為市民通過其選出的官員不斷提出越來越多的服務要求。有一點毋庸置疑﹐隨著新興經濟體生活水準的不斷提升﹐其民眾也勢必會要求享受到富裕國家的人民能夠享受到的政府服務。

這一切都引向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如何滿足人們為提高生活水準而向政府提出的日益增多的要求﹐同時提高產能效率﹐降低整體成本?在人口老齡化、平均壽命延長和生育率低下的情況下﹐這些國家該如何重新分配社會福利﹐提供人們負擔得起的各項服務?如何決定哪些福利需要轉變﹐哪些福利需要減少﹐哪些福利需要終止?

雖然我們對於以上三大趨勢及其面臨的挑戰有了一個深入的瞭解﹐但解決方案仍付闕如﹐需要我們集中所有的先進技術、組織技巧和創新能力來攻克難關。希望今後我們能夠找到合理的應對方案﹐來解決21世紀給人類出的這三道難題。

Irving Wladawsky-Berg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