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2013
全球經濟好轉時刻應掌握機會有所作為
二○○八年金融海嘯後,一直疲弱不振的世界經濟最近似乎出現好轉跡象,尤其美國實體經濟的改善愈來愈明顯,似乎看到隧道盡頭的微薄亮光,因此全球經濟能否振衰起敝,當前是非常關鍵的時刻。而馬英九總統執政後,幾無經濟、產業政策可言,台灣經濟完全隨著國際形勢起起伏伏,如今眼見國際經濟出現轉機,馬總統忍不住又開始居功了。新春期間,他到處吹噓台灣景氣在去年年尾一步一步變好,今年一月份出口暢旺、景氣維持綠燈。不料,經建會公布的景氣燈號,不僅一月份依舊亮起代表景氣趨向衰退的黃藍燈,就連去年十二月好不容易出現的綠燈,也再度修正為黃藍燈,立即戳破馬總統的牛皮。
其實,世界經濟朝著正向發展已經非常確定,經過這幾年來的盤整,底部愈來愈穩。最明顯的訊息就是當美國聯準會公布元月份會議紀錄,透露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成員熱烈討論不排除提前讓QE退場時,金融市場在短暫的震盪後立刻回升,美國、德國等先進經濟體股市走出大多頭行情,隨時可能創下歷史新高;而作為前幾年投機標的的風險性資產與原物料價格,則愈盤愈低。這是全球經濟再起非常重要的訊號。
宏觀來看,二○○七年前那一波全球經濟的榮景,是由金融創新而非產業發展所推升,而美國次貸風暴的發生,戳破了這個史上最大的泡沫,不僅需求迅速萎縮,流動性也瞬間凍結,形成系統性危機,稱之為全球金融海嘯。當時全球政府有鑑於一九二九年大蕭條的教訓,於危機之初即推出各種貨幣與財政政策,希冀以寬鬆貨幣與擴大公共支出,藉由政府力量創造需求,解決流動性問題,使金融市場與產業的運作步入正軌。
而貨幣寬鬆最主要的代表作則是美國聯準會祭出QE量化寬鬆,總計投入數兆美元,最後甚至是不限期對市場挹注資金,但初期似乎效果不彰。因為央行雖然拚命印鈔票,但銀行基於風險,以及企業對景氣缺乏信心,不願擴大投資,故而多數資金並未放貸至實體經濟,促進生產,反而流向金融與大宗商品市場,再創造出新的泡沫。所以QE雖然是救經濟的特效藥,但對於它創造另一個泡沫的副作用,確實令人擔憂。
幸運的是,我們終於從一些數據上看到了實體經濟復甦的跡象。例如,自二○一○年十月以來,美國非農就業人數已連續二十八個月成長,共新增四九○萬個工作機會,彌補金融海嘯時所失去工作機會的八成。另一個重要的經濟數據則是,美國住宅建築商會公布的美國二月房屋市場指數為四十六,接近七年來的高點;一月份待售房屋庫存則達到十三年最低。而QE退場進入議事日程,更意味著美國經濟不但走出加護病房,甚至接近康復出院的地步了。美國一向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如果它不再需要QE的特效藥維繫命脈,全球經濟也可能被它牽引向上。尤以對其出口佔大宗的台灣,更是實質的受益人。這也是馬英九最近滿面春風、沾沾自喜的真正原因。
問題是,守株待兔或搭順風車,皆非振興經濟之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台灣經濟的最大危機在於,產業外移、西進,包括資金外流中國約二千億美元,人才與技術也隨之出走,導致外銷訂單的海外生產比例達五成以上,而透過「要素價格均等化」的作用,台灣民眾薪資倒退,失業率攀升,GDP之成長完全無法反映在庶民的生活感受上,所以用GDP看台灣經濟已經失準。雖然我們已經一再呼籲唯有振興本土產業,才是經濟再起的藥方,但馬政府似乎仍將經濟發展一味寄託於中國,因此一再錯失台灣經濟重新奮起的機會。如今機會再度降臨,馬政府應該放棄權鬥之心,也不該要求人民安貧樂道,而是將心思用於人才的培育、審視產業發展方向,以實際政策作為鼓勵企業的創新研發,創造高附加價值,將台灣發展成最好的生產基地,方可大幅增加就業機會,提升薪資,促成幸福經濟的落實。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