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因不怕果
喜怒哀樂是我們的情緒,思想會先去想,滿足我們就快樂,不滿足我們就痛苦。但是,這種滿足是很短暫的,跨越過去又會想要更多的東西;這種無止盡的思想就會給我們帶來無止盡的煩惱和痛苦。如果沒有找到解決方法,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哪怕再富有、權力再大,也不會有快樂。這就是釋迦牟尼當初放棄王子地位的原因。
現今真正深信因果的人實際上很少,我們大多數時候目光是很短暫和短淺的,看到眼前的得與失比較多。當痛苦來臨時我們覺得很難受,但我們不去預防痛苦的到來。
有一句話是說“眾生怕果不怕因,菩薩怕因不怕果”,菩薩知道種子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如果你播了一顆罌粟的種子,長出花來雖然好看,結果就是鴉片。所以,一開始菩薩就害怕播這個種子,而我們眾生不是。我們一聽說罌粟,哦,那麼它的花很漂亮,要看它的花;之後從它的果實提煉毒品,有些人覺得食毒品很爽,再往後開始痛苦,才發現原來那個種子是不好的,才會反思這個問題。
很多時候,人們不怕造業,不會去計較傷害別人,這是因為人們不知道利害,不知道傷害別人一定會有果報。人們只要是短暫的過程中“得”到了,至於結果怎麼樣根本無所謂,但是要記住:這個種子一定會成熟的。
近朱者赤
如果只有今生的播種和收穫,那麼健康的種子所帶來的應該是健康的果實,但事實卻不是這樣。很多健康、高智商的人卻生下殘疾或智障的孩子。父母身上的疾病大都會遺傳給小孩,父母沒有病也不註定生下的孩子就沒有病。富人家的孩子不一定再是富人,窮人家的孩子也不一定再是窮人。這一切清楚地表示,有其他因素會影響人來到這個世界的狀態。
人的生命是短暫的,隨時隨刻都會面臨生與死。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生死是一個過程的開始與結束,就好像每天早上從沉睡中醒來,前一日的生命已消逝,當天又是一個新生命延續,這也是一種生與死。生和死的發生,可以是極短的時間。比如思考,你從一個二個三個細節一直完整思考到最後,但也許在思考其中一個細節就中斷了。在這些思想的運作中都有短暫的生和死。
一顆種子埋入土裏,當它得到土壤、陽光、水分、肥料等滋潤,會慢慢成長。從種子入土,長出青苗,到開花結果,實際上是同一株植物隨著時間一直在變化。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而變化過程就像蟬蛻一樣,或許小時候的長相和老年時完全不一樣,但某些特質會延續下來,包括習慣性的思維和動作。而慣性所累積的一切善惡念頭和作為,將會變成下一世福報和智慧的源頭和種子,從而延續下去。所以,在思想“生”起時,如何讓它成為更有智慧、可以帶來更多福報的種子,即如何播種正確的概念,變得很重要。
一個念頭生起的剎那,就開始在意識上播種。就像胎教的重要性,胎兒靠意識接收資訊,外在言語和母親的思維都會對胎兒的意識產生影響。所以,很多母親懷孕時喜歡多聽美好正面的聲音,不喜歡惡口傷人等負面語言。而孩子出生後,這種正面思想也會持續灌輸,從父母到學校老師,以及社會的倫理道德觀念,包括宗教上的教育,都是教導其如何建立正確的觀念。
人的本質具備善良的一面,但也有因煩惱污染而像魔鬼的一面。人本質上喜歡善,喜歡愛與被愛,喜歡被關懷。雖然說是喜歡,卻不代表都做得到,原因在於本具的光明智慧和慈悲會被惡性習氣所污染。就是因為貪嗔癡慢疑等無明的污染,我們的心一直在做兩種選擇,一種是吸收正面的部分,一種是吸收負面的部分。一般我們很習慣負面習氣,正面習氣卻是我們不習慣的,需要不斷培養;也因此,我們吸收不好的妄念雜念,比起吸收正面的習氣,速度會快很多。
在生命發展的過程中,內在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不同的資訊讓心的習氣不斷累積增長。在生命持續老化的過程中,有很多起起落落,當負面傷害愈來愈多,我們往外付出的也會是負面的。如同有香味的花朵會吸引漂亮的蝴蝶、蜜蜂,而發臭的腐肉吸引的是臭蟲,人心也是如此。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一個人學會往正面發展,就能寬容,學會了解別人的心,尊重別人的思維方式及行為。如果來到這個世界時,父母沒有信仰,自私,沒有包容心,行為舉止非常惡劣,那麼這個孩子長大後也很可能是這樣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